醇类汽油品质近红外和拉曼光谱检测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汽油品质检测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 ·气相色谱技术 | 第9-10页 |
| ·介电谱技术 | 第10页 |
| ·核磁共振技术 | 第10-11页 |
| ·红外光谱技术 | 第11-12页 |
| ·拉曼光谱技术 | 第12-13页 |
| ·醇类汽油品质检测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近红外和拉曼光谱技术概述及仪器 | 第16-27页 |
| ·近红外和拉曼光谱分析原理 | 第16-18页 |
| ·近红外光谱分析原理 | 第16-17页 |
| ·拉曼光谱分析原理 | 第17页 |
| ·近红外和拉曼光谱比较 | 第17-18页 |
| ·近红外和拉曼光谱分析方法 | 第18-24页 |
| ·近红外和拉曼光谱分析流程 | 第18-19页 |
| ·近红外和拉曼光谱预处理方法 | 第19-21页 |
| ·近红外光谱波段筛选 | 第21-22页 |
| ·近红外和拉曼光谱检测模型建立方法 | 第22-23页 |
| ·模型评价方法 | 第23-24页 |
| ·醇类汽油品质检测相关仪器 | 第24-26页 |
| ·傅立叶红外光谱仪 | 第24-25页 |
| ·便携式拉曼光谱仪 | 第25页 |
| ·旋转粘度计 | 第25-26页 |
| ·精准天平 | 第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醇类汽油品质近红外光谱检测研究 | 第27-39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7-29页 |
| ·实验材料 | 第27-28页 |
| ·近红外光谱采集 | 第28页 |
| ·品质指标测定 | 第28页 |
| ·近红外光谱数据处理方法 | 第28-2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9-37页 |
| ·醇类汽油近红外光谱解析 | 第29页 |
| ·最佳光谱预处理方法确立 | 第29-32页 |
| ·特征波段筛选 | 第32-35页 |
| ·醇类汽油光谱数学模型建立 | 第35-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 第四章 醇类汽油品质拉曼光谱检测研究 | 第39-52页 |
| ·甲醇与乙醇理化特性及谱带归属 | 第39-41页 |
| ·理化特性简介 | 第39-40页 |
| ·甲醇和乙醇样品拉曼光谱特征分析 | 第40-41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 ·实验材料 | 第41-42页 |
| ·拉曼光谱采集 | 第42页 |
| ·品质指标测定 | 第42页 |
| ·拉曼光谱数据处理方法 | 第4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2-50页 |
| ·醇类汽油拉曼光谱预处理 | 第42-45页 |
| ·醇类汽油品质指标拉曼光谱数学模型建立 | 第45-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 ·研究结论 | 第52页 |
| ·近红外和拉曼光谱在醇类汽油品质检测中的比较 | 第52-53页 |
| ·展望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 个人简历 在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