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插图清单 | 第12-17页 |
绪论 | 第17-43页 |
一、美术展览会——民国时期美术进程的展示载体与传播媒介 | 第17-24页 |
二、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研究现状之研究 | 第24-37页 |
三、“美术展览会”概念的界定、时间分期与特征 | 第37-40页 |
四、本课题的研究视角与方法、论点结构及研究意义 | 第40-43页 |
第一章 “全民教育与学科发展”——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教育性”之探讨 | 第43-91页 |
第一节 从封建道德伦理走向现代审美趣味——人体美展的启蒙教育 | 第44-52页 |
一、从风波到风暴的人体美展 | 第44-48页 |
二、人体美展促进民众思想的解放与观念的开放 | 第48-52页 |
第二节 培养能力与塑造人格——实现教育价值的美术展览会 | 第52-79页 |
一、美展培养儿童及中小学生的认知与创造 | 第54-59页 |
二、刘海粟以美展促进艺术民众化 | 第59-64页 |
三、林风眠以美展促进民众接受艺术教育 | 第64-79页 |
第三节 完善与创新——实现美术学科价值的美术展览会 | 第79-91页 |
一、美术展览促进美术学科的发展——以上海美专成绩展览会为例 | 第80-87页 |
二、社团美展促进美术学科发展 | 第87-91页 |
第二章 “应时代而发展”——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现代性”之研究 | 第91-150页 |
第一节 美术展览会本体的现代性呈现 | 第92-109页 |
一、美术展览现代形式之多元化变迁 | 第93-98页 |
二、展厅布置与展出效果的现代考量 | 第98-109页 |
第二节 美术展览会推动现代美术思潮的兴起 | 第109-120页 |
一、教育部第一届全国美展所引发的西画写实派与现代派之争 | 第109-116页 |
二、由美术展览会形成的中国画“新”与“旧”两大阵营 | 第116-120页 |
第三节 美术展览会与美术创作的现代转型 | 第120-150页 |
一、美术展览会引发的西画创作现代转型 | 第122-140页 |
二、全国美展中“新国画”之异军突起 | 第140-150页 |
第三章 社会救助与募款救国——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公益性”之分析 | 第150-182页 |
第一节 同胞之情与仁爱之心——赈灾与帮困筹款(物)美展的公益性 | 第150-169页 |
一、救难赈灾美展的公益性 | 第151-159页 |
二、赈济难民美展的公益性 | 第159-169页 |
第二节 国家存亡与民族大义——抗战筹款(物)美展的公益性 | 第169-182页 |
一、国内救国劳军美术展览激发全民抗战热情 | 第169-175页 |
二、海外抗战筹款及援华美术展览引起国际关注与支持 | 第175-182页 |
第四章 “公开展示与直接销售”——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市场性”之考察 | 第182-231页 |
第一节 定位与定价——艺术家及作品在美展中的市场价值体现 | 第183-206页 |
一、民国时期艺术市场环境与艺术家的身份转化 | 第183-189页 |
二、美术展览会中艺术品的定价 | 第189-206页 |
第二节 策划与交易——美术展览会中的艺术品经营 | 第206-217页 |
一、媒体宣传与名人推介 | 第207-211页 |
二、美展作品销售中的市场化交易手段 | 第211-217页 |
第三节 购藏与反馈——美展中的艺术品消费及影响 | 第217-231页 |
一、美展中艺术品消费者的构成及够藏行为分析 | 第217-227页 |
二、作品销售对美展本身及艺术家创作的影响 | 第227-231页 |
结语 | 第231-235页 |
参考文献 | 第235-247页 |
附录 | 第247-326页 |
后记 | 第326-327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科研成果 | 第327-3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