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1页 |
| ·植物内生真菌概述 | 第10-17页 |
| ·植物内生真菌定义 | 第10页 |
| ·植物内生真菌物种多样性 | 第10-11页 |
| ·植物内生真菌代谢产物多样性 | 第11-14页 |
| ·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SRAP分子标记在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应用 | 第15-17页 |
| ·红豆杉概述 | 第17页 |
| ·红豆杉内生真菌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 ·国外红豆杉内生真菌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 ·国内红豆杉内生真菌研究概况 | 第18-19页 |
| ·微生物转化概述 | 第19-20页 |
| ·概念 | 第19-20页 |
| ·微生物转化的应用 | 第20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红豆杉内生真菌形态学鉴定及代谢产物相关性分析 | 第21-3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1-23页 |
| ·菌株 | 第21页 |
| ·试验用培养基 | 第21-22页 |
| ·实验用试剂 | 第22页 |
| ·实验用仪器 | 第22-23页 |
| ·红豆杉内生真菌形态学鉴定 | 第23页 |
| ·菌株活化 | 第23页 |
| ·内生真菌形态学鉴定 | 第23页 |
| ·内生真菌代谢产物相关性分析 | 第23-25页 |
| ·代谢产物的分离及检测 | 第23-24页 |
| ·薄层色谱(TLC)分析 | 第24-25页 |
| ·紫外光谱(UV)分析 | 第25页 |
| ·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 | 第25页 |
| ·GC-MS分析 | 第25页 |
| ·结果 | 第25-31页 |
| ·菌株的形态学鉴定结果 | 第25-27页 |
| ·TLC分析结果 | 第27页 |
| ·HPLC分析结果 | 第27-29页 |
| ·GC-MS结果 | 第29-31页 |
| ·讨论 | 第31-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红豆杉内生真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3-4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7页 |
| ·实验仪器 | 第33页 |
| ·试剂 | 第33-34页 |
| ·供试样品 | 第34-35页 |
| ·培养基 | 第35页 |
| ·菌丝制备 | 第35页 |
| ·DNA提取 | 第35页 |
| ·SRAP引物 | 第35-36页 |
| ·SRAP的PCR扩增 | 第36页 |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 | 第36-37页 |
| ·数据统计和分析 | 第37页 |
| ·红豆杉内生真菌间遗传多样性结果与分析 | 第37-40页 |
| ·SRAP-PCR扩增结果 | 第37-39页 |
| ·遗传分析 | 第39页 |
| ·聚类分析结果 | 第39-40页 |
| ·红豆杉内生真菌与宿主植物间的遗传关系 | 第40-42页 |
| ·SRAP-PCR扩增结果 | 第40-41页 |
| ·聚类分析结果 | 第41-42页 |
| ·讨论 | 第42-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红豆杉内生真菌生物转化研究 | 第44-57页 |
| ·材料和仪器 | 第44-46页 |
| ·菌种 | 第44页 |
| ·试剂 | 第44-45页 |
| ·仪器 | 第45页 |
| ·培养基 | 第45页 |
| ·超高效液相检测 | 第45页 |
| ·GC-MS分析 | 第45-46页 |
| ·红豆杉内生真菌的生物转化 | 第46-47页 |
| ·葡萄干有效成分提取方法 | 第46页 |
| ·红豆杉内生真菌对葡萄干提取物的生物转化 | 第46页 |
| ·红豆杉内生真菌对艾叶油的生物转化 | 第46-4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7-56页 |
| ·葡萄干提取物转化前后的超高效液相结果 | 第47-50页 |
| ·葡萄干提取物转化前后的GC-MS分析结果 | 第50-53页 |
| ·艾叶油转化前后的GC-MS分析结果 | 第53-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五章 总结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