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机事件中的微博传播及政府应对--以“5.26深圳飙车案”为例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4页 |
一、 研究背景与目的 | 第7-8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8-10页 |
(一) 概念界定 | 第8页 |
(二) 国外关于公共危机与微博的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三) 国内关于公共危机与微博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三、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10-13页 |
(一) 案例介绍 | 第10-12页 |
(二) 研究问题 | 第12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四、 特色与创新 | 第13-14页 |
(一) 传播效应的形成机制 | 第13页 |
(二) “意义建构”的理论新意 | 第13页 |
(三) 案例的实践示范意义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微博及其发展现状 | 第14-19页 |
一、 微博的概念及产生背景 | 第14页 |
二、 国内外微博的发展与对比 | 第14-16页 |
(一) 微博在国外 | 第14-15页 |
(二) 微博在中国 | 第15-16页 |
三、 微博的主要功能与应用 | 第16-19页 |
(一) 社交娱乐的新工具 | 第16-17页 |
(二) 信息聚散的新平台 | 第17页 |
(三) 政务服务的新手段 | 第17-18页 |
(四) 网络营销的新武器 | 第18页 |
(五) 舆论监督的新领域 | 第18-19页 |
第三章 微博的传播模式分析 | 第19-29页 |
一、 模式的功能 | 第19页 |
二、 经典信息传播模式回顾 | 第19-20页 |
(一) 线性传播模式 | 第19-20页 |
(二) 双向循环传播模式 | 第20页 |
(三) 社会系统模式 | 第20页 |
三、 微博的信息传播模式 | 第20-21页 |
四、 微博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传播模式 | 第21-29页 |
(一) 二元传播:从特殊传播者到普通传播者 | 第21-26页 |
(二) 转发式传播 | 第26页 |
(三) 话题式传播 | 第26-27页 |
(四) “噪音”传播 | 第27-29页 |
第四章 公共危机事件中微博传播的功能 | 第29-36页 |
一、 传播功能简述 | 第29-31页 |
二、 信息传播功能 | 第31-32页 |
(一) 事件信息播报 | 第31-32页 |
(二) 科学知识传播 | 第32页 |
三、 自我表达功能 | 第32-34页 |
(一) 观点分享 | 第33-34页 |
(二) 情绪表达 | 第34页 |
四、 行动支持功能 | 第34-36页 |
第五章 公共危机事件中的微博效应 | 第36-44页 |
一、 意义建构理论概述 | 第36页 |
二、 意义建构理论视角下的微博传播 | 第36-38页 |
(一) 碎片的聚合 | 第37页 |
(二) 情感的动员 | 第37-38页 |
三、 公共危机事件中的微博效应 | 第38-40页 |
(一) 狂欢与戏谑 | 第38-39页 |
(二) 共识与对抗 | 第39-40页 |
(三) 非中介化的递进发展 | 第40页 |
四、 政府的科学应对 | 第40-44页 |
(一) 加强研判 预防为主 | 第40-41页 |
(二) 善待民意 善用民意 | 第41-42页 |
(三) 提前“喂养” 互动发布 | 第42页 |
(四) 加强引导 培育健康 | 第42-4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 第44-45页 |
附录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个人简历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