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5页 |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选题背景 | 第9页 |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3-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2章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的理论阐释 | 第15-24页 |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及其作用 | 第15-16页 |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的内涵 | 第16-17页 |
·确立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一般筹集模式 | 第18-20页 |
·现收现付制模式 | 第19页 |
·完全积累制模式 | 第19页 |
·部分积累制模式 | 第19-20页 |
·确定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的基本原则 | 第20-24页 |
·因地制宜的原则 | 第20-21页 |
·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 | 第21-22页 |
·收支平衡的原则 | 第22-24页 |
第3章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的变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4-29页 |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的变迁 | 第24-25页 |
·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时期的基金筹集模式 | 第24页 |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探索时期的基金筹集模式 | 第24-25页 |
·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 | 第25页 |
·我国现有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的典型模式分析 | 第25-26页 |
·山东模式 | 第25页 |
·苏南模式 | 第25-26页 |
·北京模式 | 第26页 |
·我国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第26-29页 |
·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水平低下 | 第27页 |
·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方式不规范 | 第27页 |
·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来源不足 | 第27-29页 |
第4章 国外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比较及启示 | 第29-34页 |
·国外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典型筹集模式 | 第29-31页 |
·瑞典的国家统筹型筹集模式 | 第29页 |
·德国的投保资助型筹集模式 | 第29-30页 |
·新加坡的强制储蓄型筹集模式 | 第30页 |
·加拿大的全民福利型筹集模式 | 第30-31页 |
·国外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的比较 | 第31-32页 |
·基金筹集模式的选择不同 | 第31页 |
·基金的承担方式不同 | 第31页 |
·养老保险基金筹集的方式不同 | 第31-32页 |
·国外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第32-34页 |
·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应符合国情 | 第32页 |
·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来源应多元化 | 第32页 |
·加大政府的主导作用 | 第32-33页 |
·逐步实现城乡统一的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 | 第33-34页 |
第5章 完善我国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的对策 | 第34-39页 |
·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水平 | 第34-35页 |
·增加个人收入 | 第34页 |
·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 | 第34页 |
·采取强制筹集的措施 | 第34-35页 |
·加强政府的财政责任 | 第35-36页 |
·增加中央财政的支持力度 | 第35页 |
·政府补贴的标准应因地制宜 | 第35页 |
·加大我国惠农政策的实施力度 | 第35-36页 |
·拓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渠道 | 第36-39页 |
·国有股转持充实社会保障基金 | 第36页 |
·用实物换保障 | 第36-37页 |
·加强集体对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助 | 第37页 |
·商业保险与农村养老保险相结合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