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2 植物胚状体发生的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植物胚状体发生的组织形态学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植物胚状体发生和形态建成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变化 | 第13页 |
·植物胚状体发生及形态建成过程中抗氧化物酶的变化 | 第13-14页 |
·与植物胚状体发生有关的其他研究 | 第14页 |
3 桉树胚状体再生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基因型对桉树胚状体发生的影响 | 第15页 |
·外植体材料对桉树胚状体发生的影响 | 第15页 |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及其配比对桉树胚状体发生的影响 | 第15-16页 |
·不同基本培养基及其组分对桉树胚状体发生的影响 | 第16-17页 |
·其他添加物对桉树胚状体发生的影响 | 第17-18页 |
·光照对桉树胚状体发生的影响 | 第18页 |
4 本论文研究思路和创新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尾巨桉胚状体诱导 | 第19-28页 |
1 材料、试剂、仪器设备及培养条件 | 第19-20页 |
·材料 | 第19页 |
·主要试剂 | 第19页 |
·培养条件 | 第19-20页 |
2 方法 | 第20-21页 |
·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20页 |
·激素配比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20页 |
·基本培养基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20页 |
·蔗糖处理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20页 |
·胚状体的诱导 | 第20-2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1-26页 |
·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21-24页 |
·NAA与PBU不同浓度配比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21-22页 |
·NAA与TDZ不同浓度配比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22-23页 |
·基本培养基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23-24页 |
·蔗糖处理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24页 |
·胚状体的诱导 | 第24-26页 |
4 讨论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尾巨桉胚性与非胚性愈伤组织的组织学观察 | 第28-33页 |
1 材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28页 |
·材料 | 第28页 |
·主要试剂 | 第28页 |
2 方法 | 第28-30页 |
·试剂配制 | 第28-29页 |
·取材 | 第29页 |
·杀生与固定 | 第29页 |
·制片 | 第29-30页 |
·脱水 | 第29页 |
·透明 | 第29页 |
·浸蜡 | 第29页 |
·包埋 | 第29-30页 |
·修蜡、切片 | 第30页 |
·贴片 | 第30页 |
·番红-固绿染色 | 第3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0-32页 |
4 讨论 | 第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尾巨桉胚性与非胚性愈伤组织内源激素含量差异 | 第33-45页 |
1 材料与试剂 | 第33页 |
·材料 | 第33页 |
·主要试剂 | 第33页 |
2 方法 | 第33-36页 |
·试剂制备 | 第33-34页 |
·IAA、GA_3、ABA、6-BA标准样品的制备 | 第34页 |
·IAA、GA_3、ABA的提取、分离及其含量检测 | 第34-35页 |
·IAA、GA_3、ABA的提取 | 第34页 |
·IAA、GA_3、ABA的分离 | 第34页 |
·HPLC法检测前流动相、标样及样品的前处理 | 第34-35页 |
·HPLC法检测IAA、GA_3、ABA含量 | 第35页 |
·6-BA的提取、分离及其含量检测 | 第35-36页 |
·6-BA的提取 | 第35页 |
·6-BA的分离 | 第35页 |
·HPLC法检测前流动相、标样及样品的前处理 | 第35页 |
·6-BA含量检测 | 第35-3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6-43页 |
·IAA、GA_3、ABA标准曲线制作及样品中几种激素含量计算 | 第36-41页 |
·IAA、GA_3、ABA和6-BA标准品的色谱图 | 第36-38页 |
·4种愈伤组织中IAA、GA_3、ABA含量的比较 | 第38-41页 |
·6-BA标准曲线制作及样品中6-BA含量计算 | 第41-43页 |
·6-BA标准曲线 | 第41-42页 |
·4种愈伤组织中6-BA含量 | 第42-43页 |
4 讨论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尾巨桉胚性与非胚性愈伤组织抗氧化物酶活性测定及POD同工酶电泳 | 第45-53页 |
1 材料与试剂 | 第45-46页 |
·材料 | 第45页 |
·主要试剂 | 第45-46页 |
2 方法 | 第46-49页 |
·SOD、POD、CAT同工酶活性测定 | 第46-48页 |
·试剂配制 | 第46页 |
·酶液的制备 | 第46-47页 |
·蛋白质含量测定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7页 |
·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47页 |
·SOD活性测定 | 第47页 |
·POD活性测定 | 第47-48页 |
·CAT活性测定 | 第48页 |
·POD同工酶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电泳 | 第48-49页 |
·酶液的制备、凝胶储备液及染色液的配制 | 第48-49页 |
·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的制备 | 第49页 |
·加样、电泳及染色 | 第4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9-52页 |
·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49-52页 |
·蛋白质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9-50页 |
·胚性与非胚性愈伤组织几项生理指标的差异 | 第50-51页 |
·POD同工酶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电泳 | 第51-52页 |
4 讨论 | 第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53页 |
后续研究思路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4页 |
附录A 基本培养基配方 | 第64-65页 |
附录B 缩略词表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