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6-33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6-2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6-21页 |
| ·选题意义 | 第21-22页 |
| ·研究缘由 | 第22-29页 |
| ·文化企业发展的主要成效 | 第22-25页 |
| ·文化企业成长存在的问题 | 第25-29页 |
|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29-31页 |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 ·研究创新点 | 第31-33页 |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33-44页 |
| ·文化企业成长性理论研究综述 | 第33-38页 |
| ·内部拥有和控制的资源和能力 | 第33-35页 |
| ·成长的政策环境与制度 | 第35-36页 |
| ·市场扩张与盈利模式 | 第36页 |
| ·并购及国际化成长方式 | 第36-38页 |
| ·企业成长性指标选取 | 第38-40页 |
| ·单一评价指标 | 第38-39页 |
| ·复合评价指标 | 第39-40页 |
| ·企业成长性评价生态学应用综述 | 第40-41页 |
| ·外部生态环境的研究理论应用 | 第40-41页 |
| ·产业生态链研究理论应用 | 第41页 |
| ·评述 | 第41-44页 |
|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41-42页 |
| ·现有研究对本文的启示 | 第42-44页 |
| 第3章 文化企业成长性理论基础和模型构建 | 第44-69页 |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44-54页 |
| ·文化企业内涵、分类与特征 | 第44-52页 |
| ·文化企业成长性内涵与特征 | 第52-54页 |
| ·现代企业成长理论学派 | 第54-58页 |
| ·以 Penrose 为代表的资源禀赋理论 | 第54-55页 |
| ·以 IchakAdizes 为代表的企业生命周期论 | 第55页 |
| ·以 Prahalad 和 Hamel 为代表的企业核心能力理论 | 第55-56页 |
| ·以 Teece,Pisano 和 Shuen 为代表的动态能力理论 | 第56-58页 |
| ·文化企业成长性“态-势”理论模型构建 | 第58-69页 |
| ·传统“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成长”范式的贡献 | 第58页 |
| ·“文化企业资源-文化企业能力-文化企业生态成长”态势理论模型 | 第58-67页 |
| ·“态-势”理论模型的阐释 | 第67-69页 |
| 第4章 文化企业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69-90页 |
| ·文化企业成长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69-80页 |
| ·文化企业成长资源 | 第69-71页 |
| ·文化企业成长能力 | 第71-74页 |
| ·文化企业生态成长 | 第74-80页 |
| ·指标筛选 | 第80-85页 |
| ·指标体系的初步筛选 | 第81-82页 |
| ·信息量重复指标的剔除 | 第82-83页 |
| ·评价指标的区分度分析 | 第83-85页 |
| ·指标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 | 第85-90页 |
| ·文化企业成长资源指标 | 第85-86页 |
| ·文化企业成长能力指标 | 第86-88页 |
| ·文化企业生态成长指标 | 第88-90页 |
| 第5章 文化企业成长性评价 | 第90-121页 |
| ·文化企业成长性评价特点及适宜的方法 | 第90-93页 |
| ·评价方法在文化企业成长性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 | 第90-91页 |
| ·文化企业成长性宜采取的评价方法 | 第91-93页 |
| ·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 第93-95页 |
| ·样本选取 | 第93-95页 |
| ·数据收集 | 第95页 |
| ·基于 Entropy-VIKOR 法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95-98页 |
| ·VIKOR 的基本原理 | 第95-96页 |
| ·Entropy-VIKOR 评价模型 | 第96-98页 |
| ·实证研究 | 第98-103页 |
| ·综合排名与结果分析 | 第103-121页 |
| ·文化企业成长性排名横向比较与分析 | 第103-113页 |
| ·文化企业成长性排名纵向比较与分析 | 第113-116页 |
| ·文化企业成长性差异分析 | 第116-121页 |
| 第6章 文化企业成长性预测 | 第121-136页 |
| ·国内外企业成长性预测研究概况 | 第121页 |
| ·预测方法的选择与灰预测模型步骤 | 第121-125页 |
| ·文化企业成长性预测方法选择 | 第121-123页 |
| ·灰预测模型 | 第123-125页 |
| ·GM(1,1) 预测模型构建 | 第125-134页 |
| ·预测模型的结果分析 | 第134-136页 |
| 第7章 文化企业持续成长策略分析 | 第136-159页 |
| ·文化企业内生成长策略 | 第136-143页 |
| ·依靠企业现有资源和能力,打造内容与渠道结合的全产业链模式 | 第136-138页 |
| ·通过细分市场创造新的消费需求,依托新媒体开拓新的营销方式 | 第138-139页 |
| ·提升文化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打造“华流文化产业” | 第139-140页 |
| ·培养文化创意人才,加大文化创意人才的引进力度 | 第140-141页 |
| ·通过文化原创战略,依法保护各类知识产权 | 第141-143页 |
| ·文化企业外生成长关键因素及策略 | 第143-159页 |
| ·基于 ANP 的文化企业成长性外生影响要素分析 | 第143-152页 |
| ·结果分析 | 第152-153页 |
| ·文化企业外生成长策略 | 第153-159页 |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9-163页 |
| ·主要结论 | 第159-161页 |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61-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3-175页 |
| 致谢 | 第175-177页 |
| 附录 A 2008 年~2011 年成长资源指标排名变化表 | 第177-179页 |
| 附录 B 2008 年~2011 年成长能力指标排名变化表 | 第179-181页 |
| 附录 C 2008 年~2011 年生态成长指标排名变化表 | 第181-183页 |
| 附录 D 德尔菲专家问卷(1) | 第183-186页 |
| 附录 E 德尔菲专家问卷(2) | 第186-189页 |
| 附录 F ANP 专家问卷(1) | 第189-195页 |
| 附录 G ANP 专家问卷(2) | 第195-207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07-2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