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绪论 | 第8-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理论意义 | 第9页 |
| ·实践意义 | 第9-10页 |
|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 ·评述 | 第13-14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 ·竞技体育 | 第14页 |
| ·竞技体校学生 | 第14页 |
| ·厌学 | 第14-15页 |
| ·竞技体校学生厌学文化课 | 第15页 |
| ·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附属竞技体校基本情况介绍 | 第15-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 ·文献法 | 第16页 |
| ·问卷调查法 | 第16-17页 |
| ·访谈法 | 第17-18页 |
| 2 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厌学文化课的现状 | 第18-23页 |
| ·材料收集 | 第18-19页 |
| ·调查设计 | 第18页 |
| ·问卷的设计 | 第18页 |
| ·样本的选取 | 第18-19页 |
| ·学生厌学现状 | 第19-23页 |
| ·学生出勤现状 | 第19页 |
| ·学生对学习的认知现状 | 第19-20页 |
| ·学生厌学的行为表现 | 第20页 |
| ·学生期末考试情况 | 第20-22页 |
| ·学生荣誉感表现 | 第22-23页 |
| 3 竞技体校学生厌学文化课的原因分析 | 第23-34页 |
| ·学生厌学的社会背景 | 第23-26页 |
| ·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机制 | 第23页 |
| ·竞技体育教育导向 | 第23-24页 |
| ·社会对体校学生文化学习的认知与评价 | 第24-25页 |
| ·教练对体校学生文化学习的认知与评价 | 第25页 |
| ·竞技体育的功利性影响 | 第25-26页 |
| ·学生厌学的制度管理 | 第26-28页 |
| ·文化学习规章制度 | 第26-27页 |
| ·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 | 第27页 |
| ·体校学生的流动性管理 | 第27-28页 |
| ·学生厌学与文化学习条件关系 | 第28-30页 |
| ·课程设置不合理 | 第28页 |
| ·师资不够 | 第28页 |
| ·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 | 第28页 |
| ·文化学习的配套措施 | 第28-29页 |
| ·家庭支持程度 | 第29-30页 |
| ·学生厌学与运动项目关系 | 第30-31页 |
| ·学生厌学的运动项目特征 | 第30页 |
| ·运动项目引起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 | 第30-31页 |
| ·学生厌学的自身原因 | 第31-34页 |
| ·学生的文化基础 | 第31页 |
| ·学生文化学习的认知 | 第31-32页 |
| ·学生文化学习的时间分配 | 第32页 |
| ·学生文化学习的自控力 | 第32-33页 |
| ·学生文化学习的价值取向 | 第33-34页 |
| 4 解决体校学生厌学文化课的对策建议 | 第34-39页 |
| ·加强硬件建设 | 第34页 |
|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 第34-35页 |
| ·体教结合 | 第35-36页 |
| ·改变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 | 第36-37页 |
| ·优化教学模式 | 第36页 |
| ·优化课程与教材设置 | 第36页 |
| ·优化教学方式 | 第36-37页 |
| ·教师素质提升 | 第37页 |
| ·“五位一体”的共管效应:学校、学生、教师、教练和家庭 | 第37-39页 |
| 5 结语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 附录 | 第42-47页 |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