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红色文化保护开发利用研究
|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导论 | 第10-17页 | 
| 一、 研究的背景 | 第10页 | 
|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 (一) 目的 | 第10-11页 | 
| (二) 意义 | 第11-12页 |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四、 研究设计 | 第15-17页 | 
| (一)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5页 | 
| (二)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 | 第15-17页 | 
| 第一章 会宁红色文化概述 | 第17-30页 | 
| 一、 会宁红色文化的涵义 | 第17-18页 | 
| (一) 红色文化 | 第17-18页 | 
| (二) 会宁红色文化 | 第18页 | 
| 二、 会宁红色文化形成的条件 | 第18-22页 | 
| (一) 20 世纪初会宁的社会状况 | 第18-20页 | 
| (二) 会宁传统的优秀文化 | 第20-21页 | 
| (三) 三军会师的革命圣地 | 第21-22页 | 
| 三、 会宁红色文化的发展阶段 | 第22-26页 | 
| (一) 红色文化的萌芽 | 第23-24页 | 
| (二) 红色文化的形成 | 第24-25页 | 
| (三) 红色文化的继续发展 | 第25-26页 | 
| (四) 会宁人民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 | 第26页 | 
| 四、 会宁红色文化的分类 | 第26-30页 | 
| (一) 遗址、遗迹、遗物 | 第27页 | 
| (二) 文学、艺术 | 第27-28页 | 
| (三) 制度文化 | 第28-30页 | 
| 第二章 会宁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及其功能 | 第30-45页 | 
| 一、 会宁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 | 第30-34页 | 
| (一) 团结奉献 | 第30页 | 
| (二) 自强不息 | 第30-31页 | 
| (三) 勤俭节约 | 第31-32页 | 
| (四) 艰苦创业 | 第32页 | 
| (五) 乐观进取 | 第32-33页 | 
| (六) 爱国爱家 | 第33-34页 | 
| 二、 会宁红色文化的基本特征 | 第34-36页 | 
| (一) 传承性 | 第34页 | 
| (二) 革命性 | 第34-35页 | 
| (三) 时代性 | 第35页 | 
| (四) 阶级性 | 第35-36页 | 
| (五) 向上性 | 第36页 | 
| 三、 会宁红色文化的历史作用 | 第36-40页 | 
| (一) 促进了会宁红色文化生态的变化 | 第37-38页 | 
| (二) 改变了会宁人民的精神状态 | 第38-39页 | 
| (三) 推动了会宁的经济社会发展 | 第39-40页 | 
| 四、 会宁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 | 第40-45页 | 
| (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 | 第40-42页 | 
| (二)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 | 第42-45页 | 
| 第三章 会宁红色文化开发和保护 | 第45-61页 | 
| 一、 会宁红色文化的开发 | 第45-54页 | 
| (一) 当前会宁红色文化开发的条件 | 第45-46页 | 
| (二) 会宁红色文化开发的原则 | 第46-49页 | 
| (三) 会宁红色文化开发的现状 | 第49-51页 | 
| (四) 当前会宁红色文化开发的措施 | 第51-54页 | 
| 二、 会宁红色文化的保护 | 第54-58页 | 
| (一) 会宁红色文化保护利用的原则 | 第54-55页 | 
| (二) 会宁红色文化保护的现状 | 第55-56页 | 
| (三) 会宁红色文化保护的措施 | 第56-58页 | 
| 三、 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 | 第58-61页 | 
| (一) 辩证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 第58页 | 
| (二) 走保护和开发并举之路 | 第58-61页 | 
| 第四章 推动会宁红色文化的创新和产业化 | 第61-80页 | 
| 一、 突出会宁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 | 第61-64页 | 
| (一) 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仰 | 第61-62页 | 
| (二) 由热爱家乡升华为爱国主义 | 第62-63页 | 
| (三) 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创新精神 | 第63-64页 | 
| 二、 积极打造会宁红色文化精品 | 第64-72页 | 
| (一) 确立会宁红色文化的主导地位 | 第64-65页 | 
| (二) 创作文学与艺术精品 | 第65-67页 | 
| (三) 建设会宁生态文化 | 第67-70页 | 
| (四) 提升纪念场地的红色文化内涵 | 第70-72页 | 
| 三、 会宁红色文化的产业化 | 第72-75页 | 
| (一) 会宁红色文化产业化的意义 | 第72-73页 | 
| (二) 形成红色文化产业链 | 第73-74页 | 
| (三) 发展会宁红色旅游业 | 第74-75页 | 
| 四、 红色文化创新和产业化的管理机制 | 第75-80页 | 
| (一)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 第75-76页 | 
| (二) 树立红色文化的大区域观 | 第76-78页 | 
| (三) 加强红色文化工作队伍建设 | 第78-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 附件 | 第83-8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7-88页 | 
| 后记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