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9页 |
| ·超滤分离蛋白质的应用历程和现状 | 第13-14页 |
| ·超滤分离蛋白质过程工艺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 ·超滤分离蛋白质的机理研究 | 第16-27页 |
| ·无静电相互作用力影响的分离模型研究 | 第16-20页 |
| ·有静电相互作用力的分离模型研究 | 第20-27页 |
| ·本论文工作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总体路线 | 第27-29页 |
| 第二章 单组分蛋白质模拟体系的超滤行为研究 | 第29-55页 |
|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29-33页 |
|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 ·蛋白质超滤设备及实验过程 | 第30-32页 |
| ·蛋白质溶液的分析 | 第32页 |
| ·蛋白质性质测定 | 第32-33页 |
| ·蛋白质超滤行为模型化研究 | 第33-45页 |
| ·单纯流体力学模型 | 第35-39页 |
| ·粒子相互作用模型 | 第39-45页 |
| ·BSA 超滤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5-53页 |
| ·不同溶液条件下膜与蛋白质相关性质的变化 | 第45-48页 |
| ·溶液pH 值对BSA 超滤行为的影响 | 第48-50页 |
| ·溶液离子强度对BSA 超滤行为的影响 | 第50-51页 |
| ·通量对BSA 超滤行为的影响 | 第51-53页 |
| ·搅拌速率对BSA 超滤行为的影响 | 第53页 |
| ·小结 | 第53-55页 |
| 第三章 超滤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 | 第55-65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5-56页 |
| ·实验材料 | 第55页 |
| ·蛋白质溶液预处理 | 第55页 |
| ·蛋白质超滤设备及实验过程 | 第55页 |
| ·蛋白质溶液分析 | 第55-56页 |
| ·RSM 设计 | 第56-57页 |
| ·实验设计分析 | 第57-58页 |
| ·不同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 | 第58-64页 |
| ·小结 | 第64-65页 |
| 第四章 双组份蛋白质模拟体系的超滤行为研究 | 第65-72页 |
|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65-66页 |
| ·实验材料 | 第65-66页 |
| ·蛋白质超滤设备及实验过程 | 第66页 |
| ·蛋白质溶液分析 | 第66页 |
| ·二元模拟蛋白质溶液分离行为研究 | 第66-71页 |
| ·pH 值对二元模拟体系超滤行为的影响 | 第67-68页 |
| ·离子强度对二元模拟体系超滤行为的影响 | 第68-69页 |
| ·搅拌速率对二元模拟体系超滤行为的影响 | 第69-70页 |
| ·通量对二元模拟体系超滤行为的影响 | 第70-71页 |
| ·小结 | 第71-72页 |
| 第五章 超滤在天然产物分离中的应用 | 第72-81页 |
| ·大蒜超氧化物歧化酶的超滤提取 | 第72-74页 |
| ·超氧化物歧化酶粗酶液的制备 | 第72页 |
| ·传统硫酸铵沉淀法提取大蒜SOD | 第72-73页 |
| ·超滤分离设备及实验过程 | 第73页 |
| ·蛋白质分析 | 第73-74页 |
| ·SOD 的超滤分离 | 第74-80页 |
| ·分离杂质蛋白IPB | 第75-78页 |
| ·分离杂质蛋白IPA | 第78页 |
| ·超滤法与硫酸铵分级沉淀法的比较 | 第78-79页 |
| ·SOD 的表征 | 第79-80页 |
| ·小结 | 第80-81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81-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91页 |
| 附录1 终端流搅拌装置中50的计算 | 第91-93页 |
| 附录2 Bradford 法测蛋白质总浓度 | 第93-95页 |
| 附录3 膜孔内双电层扭曲阻力系数的计算 | 第95-96页 |
| 附录4 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测定SOD 活性 | 第96-97页 |
| 附录5 LCC 在不同条件下的水合半径及Zeta 电位实验结果 | 第97-99页 |
| 附录6 排阻色谱标准分子量曲线 | 第99-100页 |
| 科研成果 | 第100-101页 |
| 参与基金项目或课题: | 第101-102页 |
| 致谢 | 第102-103页 |
| 作者简介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