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5页 |
1 引言 | 第15-38页 |
·文献综述 | 第16-34页 |
·坡面水流水力学特性 | 第16-21页 |
·水流流态 | 第16-18页 |
·坡面流主要水力学参数 | 第18-20页 |
·坡面流阻力规律 | 第20-21页 |
·集中水流内土壤分离过程 | 第21-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简单的水力参数预测土壤分离速率 | 第22-23页 |
·剪切力模型预测土壤分离速率 | 第23-24页 |
·水流功率模型预测土壤分离速率 | 第24-25页 |
·结合输沙能力预测土壤分离速率 | 第25-26页 |
·土壤团聚体与坡面侵蚀间关系 | 第26-34页 |
·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机制及其稳定性 | 第26-28页 |
·土壤团聚体的破坏机制 | 第28-29页 |
·团聚体破坏机制影响因子及其与坡面侵蚀过程响应 | 第29-31页 |
·团聚体稳定性与坡面侵蚀间定量关系 | 第31-33页 |
·团聚体在坡面径流中的输移规律 | 第33-34页 |
·现存问题及不足 | 第34页 |
·研究意义 | 第34-36页 |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36-38页 |
·研究目标 | 第36页 |
·研究内容 | 第36-37页 |
·技术路线 | 第37-38页 |
2 研究材料和方法 | 第38-49页 |
·采样点概况 | 第38页 |
·供试土壤样品采集 | 第38-39页 |
·土壤样品的理化性质测定方法 | 第39-40页 |
·团聚体稳定性的测定 | 第40-41页 |
·传统的湿筛法(Yord,1936) | 第40页 |
·可区分团聚体不同破坏机制的LB法 | 第40页 |
·团聚体稳定性指标参数 | 第40-41页 |
·集中水流内模拟红壤分离速率测定 | 第41-46页 |
·试验装置 | 第41-42页 |
·扰动土分离试验 | 第42-43页 |
·土样准备 | 第42-43页 |
·过程详解 | 第43页 |
·原状土分离试验 | 第43-45页 |
·土样准备 | 第43-44页 |
·过程详解 | 第44-45页 |
·水力学参数及其他参数的获取 | 第45-46页 |
·集中水流内红壤团聚体剥蚀特征测定方法 | 第46-48页 |
·试验装置 | 第46页 |
·试验过程 | 第46-48页 |
·数据处理 | 第48-49页 |
3 供试红壤基本性质 | 第49-57页 |
·供试红壤理化性质 | 第49-51页 |
·物理性质 | 第49页 |
·化学性质 | 第49-51页 |
·供试红壤团聚体稳定性 | 第51-54页 |
·湿筛法测得团聚体稳定性 | 第51-52页 |
·LB法测得团聚体稳定性 | 第52-54页 |
·红壤团聚体稳定性与理化性质关系 | 第54-55页 |
·小结 | 第55-57页 |
4 集中水流水力学参数变化及对扰动红壤分离速率的影响 | 第57-70页 |
·集中水流内水力学参数变化 | 第57-61页 |
·集中水流流态 | 第57-58页 |
·集中水流流速 | 第58-59页 |
·集中水流水深 | 第59-61页 |
·水力学参数对扰动红壤分离速率的影响 | 第61-67页 |
·坡度和流量与扰动红壤分离速率的关系 | 第62-64页 |
·坡度和径流水深与扰动红壤分离速率的关系 | 第64-65页 |
·径流流速与扰动红壤分离速率的关系 | 第65-66页 |
·三种水动力学参数与扰动红壤分离速率的关系 | 第66-67页 |
·讨论 | 第67-68页 |
·小结 | 第68-70页 |
5 集中水流内原状土红壤分离机制 | 第70-80页 |
·不同红壤分离能力及其与水流剪切力关系 | 第71-73页 |
·团聚体稳定性对坡面集中水流红壤分离速率的影响 | 第73-75页 |
·饱和抗剪强度与集中水流内临界剪切力关系 | 第75页 |
·建立集中水流内红壤分离速率预测模型 | 第75-78页 |
·未考虑根系密度 | 第75-77页 |
·考虑根系密度 | 第77-78页 |
·小结 | 第78-80页 |
6 集中水流内团聚体剥蚀演变规律 | 第80-93页 |
·团聚体在不同运移距离中剥蚀演变规律 | 第80-84页 |
·不同运移距离中团聚体剥蚀破坏程度 | 第80-82页 |
·团聚体在不同运移距离中的运移形态 | 第82-84页 |
·相关水力学参数对团聚体剥蚀破坏程度的影响 | 第84-91页 |
·坡度和流量与团聚体剥蚀破坏程度间的关系 | 第84-87页 |
·流速与团聚体剥蚀破坏程度间的关系 | 第87页 |
·水深与团聚体剥蚀破坏程度间的关系 | 第87-89页 |
·阻力系数与团聚体剥蚀破坏程度间的关系 | 第89-90页 |
·水动力学参数与团聚体剥蚀破坏程度间的关系 | 第90-91页 |
·小结 | 第91-93页 |
7 集中水流内团聚体剥蚀破坏特征分析 | 第93-108页 |
·不同运移距离后团聚体剥蚀破坏程度及与自身稳定性关系 | 第93-98页 |
·不同运移距离后的团聚体剥蚀破坏程度 | 第93-95页 |
·团聚体剥蚀破坏程度与自身稳定性的关系 | 第95-98页 |
·不同运移距离团聚体剥蚀破坏后的粒径分布 | 第98-104页 |
·剥蚀破坏后大团聚体(>0.25 mm)粒径分布 | 第99-102页 |
·剥蚀破坏后微团聚体(0.0385 mm-0.25 mm)粒径粒形分布 | 第102-104页 |
·壤团聚体胶结物质内外分布规律 | 第104-107页 |
·小结 | 第107-108页 |
8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108-111页 |
·主要结论 | 第108-110页 |
·研究展望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4页 |
致谢 | 第124-126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126-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