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公共事务的合作共治--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艾滋问题治理模式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前言第10-17页
 一、选题缘起和背景第10-12页
  (一) 选题缘起第10页
  (二) 选题背景第10-12页
 二、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第12-13页
  (一) 研究目的第12页
  (二) 研究内容第12-13页
  (三) 研究意义第13页
 三、研究方法第13-17页
  (一) 研究范围和调查地点的确定第14-15页
  (二) 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第15-17页
第一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第17-38页
 第一节 公共事务的概念及理论第17-18页
  一、公共事务的概念和特点第17-18页
  二、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机制第18页
 第二节 治理概念和理论第18-30页
  一、治理概念的来源和界定第18-19页
  二、治理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第19-21页
  三、治理理论的核心主张第21-22页
  四、治理理论的解释力及其在公共行政中的地位第22-24页
  五、对治理理论的反思及"元治理"的提出第24-25页
  六、中国学者对治理理论的引入和相关讨论第25-30页
 第三节 艾滋问题的界定及相关研究综述第30-35页
  一、艾滋问题及艾滋问题治理第30-31页
  二、以往有关艾滋问题治理的研究文献第31-35页
 第四节 文献评价及对本研究的指导价值第35-38页
  一、治理理论虽不完善但仍具有重要价值第35页
  二、具体公共事务治理的研究比抽象的理论探讨更重要第35-36页
  三、从治理角度研究艾滋问题十分重要但需要更系统和深入第36页
  四、在艾滋问题治理模式中关注政府与市民社会是重点第36-38页
第二章 作为艾滋问题治理组织者和领导者的政府第38-55页
 第一节 政府在艾滋问题治理中的职责第38-42页
  一、政府职责定位的重要意义第38-40页
  二、政府职责的相关规定和内容第40-41页
  三、政府履行职责的保障机制第41-42页
 第二节 政府在艾滋问题中采取的治理策略和治理工具第42-52页
  一、政府采取的治理策略第42-47页
  二、政府使用的治理工具第47-52页
 第三节 政府在艾滋问题治理中的失灵现象第52-55页
  一、机构设置方面的问题第52-53页
  二、政府在某些领域无能为力第53页
  三、政府缺位现象第53-55页
第三章 作为艾滋问题治理中最活跃力量的非政府组织第55-70页
 第一节 非政府组织的参与状况第55-60页
  一、基金会第55-57页
  二、社会团体第57-58页
  三、感染者自助组织第58页
  四、社区民众自发成立的草根组织第58-59页
  五、宗教组织第59-60页
 第二节 非政府组织在艾滋问题治理中的优势和作用第60-66页
  一、非政府组织的优势第61-63页
  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第63-66页
 第三节 非政府组织的局限性及其面临的体制性障碍第66-70页
  一、非政府组织的局限性第66-67页
  二、非政府组织面临的体制性障碍第67-70页
第四章 作为艾滋问题治理地方根基的社区第70-83页
 第一节 社区在艾滋问题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第70-75页
  一、社区在治理中的地位第70-73页
  二、社区在艾滋问题治理中的作用第73-75页
 第二节 当前艾滋问题治理中的社区力量第75-80页
  一、居民自治组织力量第75-77页
  二、社区中的社会支持网络第77-78页
  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力量第78-79页
  四、村规民约的作用第79-80页
 第三节 社区的游离第80-83页
  一、社区在当前艾滋问题治理中的不足第80-82页
  二、原因分析第82-83页
第五章 作为艾滋问题治理受益者和参与者的公民第83-101页
 第一节 公民参与艾滋问题治理的必要性和收益第83-86页
  一、艾滋病毒的威胁可能波及到每个公民第83-84页
  二、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必须得到公众响应才能取得成效第84页
  三、相关政策必须要得到公众的支持才能得到贯彻实施第84-85页
  四、降低高危人群行为干预的难度需要高危人群自身的参与第85页
  五、公民可以通过参与艾滋问题治理获得多种收益第85-86页
 第二节 公民参与艾滋问题治理的突出表现第86-96页
  一、宣传教育活动中的公民参与第86-89页
  二、禁毒工作中的群防群治第89-92页
  三、志愿者的参与第92-94页
  四、同伴教育中目标人群的参与第94-96页
 第三节 当前公民参与艾滋问题治理的不足第96-101页
  一、参与规模有限第96页
  二、参与人群较为集中第96-97页
  三、参与机制的局限性第97-98页
  四、公民响应效果不尽人意第98-101页
第六章 德宏州艾滋问题治理总体模式分析第101-127页
 第一节 政府主导下的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网络体系第101-110页
  一、网络体系的结构第101-103页
  二、各主体在网络体系中的位置第103-106页
  三、各主体在网络体系中扮演的角色第106-110页
 第二节 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网络体系中各主体之间的关系第110-116页
  一、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第110-111页
  二、政府与市民社会的关系第111-114页
  三、各市民社会主体内部的关系第114-116页
 第三节 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网络体系的运行机制第116-123页
  一、政府的开放态度和积极推动第117-118页
  二、合作机制的形成第118-121页
  三、管理和协调机制的形成第121-123页
 第四节 当前治理网络体系的不足第123-127页
  一、缺乏明确的分工机制第123页
  二、缺乏有效的衔接和沟通机制第123-125页
  三、缺乏持续性机制第125-127页
第七章 艾滋问题治理模式的完善以及公共事务治理的讨论第127-142页
 第一节 艾滋问题治理模式的完善第127-133页
  一、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各治理主体更有效地发挥作用第127-130页
  二、完善整体治理体系的结构和运行机制第130-133页
 第二节 公共事务治理中的政府与市民社会第133-137页
  一、政府的"元治理"角色第133-135页
  二、市民社会的发育及其生存空间第135-137页
 第三节 民族自治地方公共事务治理的特殊性第137-142页
  一、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在公共事务治理中的自治权第138-139页
  二、民族自治地方市民社会发育的特殊性第139-140页
  三、民族自治地方公共事务治理方式和策略的特殊性第140页
  四、少数民族社区文化资本在公共事务治理中的特殊作用第140-142页
附录第142-155页
 附录一:访谈提纲第142-148页
 附录二:调查问卷第148-155页
参考文献第155-159页
致谢第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代中国县级政府权力配置研究
下一篇:社会转型期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