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 ·国内外研究简评 | 第16-17页 |
| ·研究框架 | 第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研究重点 | 第18页 |
| ·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 第2章 农村低保制度的理论分析 | 第19-27页 |
| ·相关概念 | 第19页 |
| ·社会救助制度 | 第19页 |
| ·最低生活保障 | 第19页 |
|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第19页 |
| ·基本理论 | 第19-25页 |
| ·公平正义理论 | 第20-21页 |
| ·公共服务理论 | 第21-22页 |
| ·社会福利理论 | 第22页 |
| ·行政执行理论 | 第22-25页 |
| ·实施农村低保制度的社会意义 | 第25-27页 |
| ·农村低保制度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必要条件 | 第25页 |
| ·农村低保制度是缩小社会贫富差距的主要方式 | 第25-26页 |
| ·农村低保制度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 | 第26页 |
| ·农村低保制度是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 | 第26-27页 |
| 第3章 常德市县级政府农村低保制度实施现状的调查情况 | 第27-41页 |
| ·调查方法 | 第27页 |
| ·资料收集查阅 | 第27页 |
| ·实地调研访问 | 第27页 |
| ·调查内容 | 第27-30页 |
| ·农村“低保”标准 | 第28页 |
| ·农村低保实施范围 | 第28-29页 |
| ·农村居民收入核算方式 | 第29页 |
| ·农村低保配套机制 | 第29页 |
| ·农村低保制度相关政策法规 | 第29-30页 |
| ·低保机构和人员 | 第30页 |
| ·被救助人群特点 | 第30-33页 |
| ·农村被救助人群多以“双低”人群为主 | 第31页 |
| ·农村被救助人群收入低、收入来源单一,受灾害影响大 | 第31-32页 |
| ·农村被救助人群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水平有待提高 | 第32-33页 |
| ·常德市县级政府农村低保制度的实施情况 | 第33-34页 |
| ·常德市县级政府农村低保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第34-41页 |
| ·农村低保制度存在缺陷 | 第35-36页 |
| ·农村低保法律法规缺失 | 第36页 |
| ·农村低保监督机制薄弱 | 第36-37页 |
| ·农村低保标准失真 | 第37-38页 |
| ·农村低保执行机构及工作人员效率低 | 第38-39页 |
| ·农村低保保障方式简单 | 第39-41页 |
| 第4章 改善县级政府农村低保制度实施效果的对策 | 第41-48页 |
| ·逐步完善“低保”制度体系 | 第41-42页 |
| ·建立和完善农村低保法律法规 | 第42页 |
| ·建立科学高效的农村低保监督机制 | 第42-43页 |
| ·行政监督 | 第43页 |
| ·审计监督 | 第43页 |
| ·社会监督 | 第43页 |
| ·严格核定低保对象,科学建立低保标准 | 第43-45页 |
| ·提升农村低保执行机构及工作人员工作效率 | 第45-46页 |
| ·加强执行机构管理能力 | 第45页 |
| ·提高工作人员综合能力 | 第45-46页 |
| ·丰富保障方式的多样性 | 第46-48页 |
| ·现金救助 | 第46页 |
| ·实物救助 | 第46页 |
| ·现金与实物相结合 | 第46-48页 |
| 第5章 研究结论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52-53页 |
| 附录 B 农村低保情况调查表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