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的理论(法学)论文

以异化劳动为核心的法哲学批判--基于社会公平正义角度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内容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绪论第8-14页
 (一) 研究综述第8-10页
  1. 国外研究综述第8-9页
  2. 国内研究综述第9-10页
 (二) 研究意义第10-14页
一、 异化思想的历史发展轨迹第14-19页
 (一) “洞穴比喻”中异化思想初萌第14-15页
 (二) 作为“权利转让”意义的异化概念第15-17页
 (三) 精神异化——黑格尔第17页
 (四) 宗教异化——费尔巴哈第17-18页
 (五)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超越第18-19页
二、 《手稿》中以异化劳动为核心的法哲学批判的历史基础和基本内容第19-27页
 (一) 资本主义发展与阶级对抗是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核心的法哲学批判形成的历史基础第19-21页
 (二) 马克思法哲学批判在异化劳动的基本规定中的具体体现第21-27页
  1.第一个规定:劳动产品束缚人第22-24页
  2.第二个规定:生产活动奴役人第24-25页
  3.第三个规定:类本质压制人第25-26页
  4.第四个规定:人拒斥人第26-27页
三、 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法哲学批判的分析第27-35页
 (一) 社会公平正义的评价方法第27-29页
  1.基于唯物的辩证法和历史观维度看问题:历史评价法第27-28页
  2.基于“以人为本”的维度看问题:道德评价法第28-29页
 (二) 分析异化劳动理论中社会公平正义的特征第29-31页
  1.社会历史性——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特征第29-30页
  2.阶级性——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特征第30-31页
  3.实践批判性——社会公平正义的本质特征第31页
 (三) 社会公平正义的衡量标准第31-33页
  1.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普遍性标准第31-32页
  2.以社会主义实践理论为历史性标准第32-33页
  3.以社会公德为现实性标准第33页
 (四) 异化劳动与社会公平正义的关系分析第33-35页
  1.社会公平正义的缺失——异化劳动的逻辑起点第33-34页
  2.社会公平正义与异化劳动——矛盾统一体第34页
  3.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异化劳动的终结者第34-35页
四、 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核心的法哲学批判的创新第35-38页
 (一) 共产主义——人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第35-37页
 (二) 促进形式公平正义和实质公平正义的有效统一第37-38页
五、 扬弃异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现实路径第38-42页
 (一) 经济方面第38-40页
  1.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38-39页
  2.大力发展社会经济,改善民生第39-40页
 (二) 政治方面第40-41页
  1.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第40页
  2.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健全法制建设第40-41页
 (三) 其他方面第41-42页
  1.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第41页
  2.公民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第41-42页
结语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7页
致谢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赖斯功能翻译理论的法律术语英译研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为例
下一篇: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