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系统论文--自动控制、自动控制系统论文

交流伺服控制系统的设计仿真与智能控制

中文摘要第1-4页
英文摘要第4-7页
第一章 绪论第7-11页
 1.1 引言第7页
 1.2 运动控制及机电一体化概念第7-8页
 1.3 数控系统和伺服驱动技术第8页
 1.4 数控系统对伺服驱动控制装置的要求第8-9页
 1.5 CNC技术的发展方向第9页
 1.6 高性能数控系统技术发展的特点第9-10页
 1.7 课题的提出与本人的主要工作第10-11页
第二章 运动控制系统第11-19页
 2.1 引言第11页
 2.2 运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第11页
 2.3 运动控制系统的发展过程及应用第11-12页
 2.4 位置随动系统第12-13页
 2.5 位置控制系统的组成与性能控制指标第13-16页
 2.6 CNC位置基本控制方法第16-17页
 2.7 数控系统与位置控制技术第17-19页
第三章 先进PID控制理论第19-29页
 3.1 PID控制原理第19-21页
  3.1.1 位置式PID控制算法第19-20页
  3.1.2 增量式PID控制算法第20-21页
 3.2 CMAC与PID相结合的自适应调节算法第21-26页
  3.2.1 自适应控制的发展第21-22页
  3.2.2 人工神经网络理论的发展及现状第22-23页
  3.2.3 神经网络自适应系统第23-24页
  3.2.4 小脑模型神经网络(CMAC)第24-26页
 3.3 重复控制算法第26-29页
第四章 交流伺服数控系统的实现第29-51页
 4.1 系统硬件组成第29-31页
  4.1.1 系统特性第29页
  4.1.2 技术参数第29-30页
  4.1.3 系统硬件框架第30-31页
  4.1.4 系统硬件部分电气设计第31页
 4.2 系统软件控制功能的实现第31-35页
  4.2.1 软件设计结构第32页
  4.2.2 硬件控制的实现第32-33页
  4.2.3 板卡I/O口的设置第33-35页
 4.3 系统初始化第35-38页
  4.3.1 软件调用命令第36-37页
  4.3.2 软件中的重要文档第37页
  4.3.3 驱动器参数的设置第37-38页
 4.4 二次开发软件介绍第38-40页
 4.5 交流伺服系统的相关系统参数和指标整定第40-44页
  4.5.1 交流伺服系统相关参数的设定第41-42页
  4.5.2 电流控制器增益的整定第42-43页
  4.5.3 交流伺服系统速度控制特性及整定第43页
  4.5.4 交流伺服系统位置控制特性及整定第43-44页
 4.6 系统动态性能测试第44-51页
  4.6.1 阶跃响应部分第44-47页
  4.6.2 周期输入信号响应部分第47-51页
第五章 交流伺服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及仿真研究第51-57页
 5.1 交流伺服各环节数学模型的建立第51-55页
  5.1.1 三相永磁同步伺服电动机矢量变换方程式第51-53页
  5.1.2 三相永磁同步伺服电动机电流解耦控制数学模型第53-54页
  5.1.3 伺服电机的控制系统.第54-55页
 5.2 交流伺服系统位置控制数学模型的确立第55-57页
  5.2.1 交流伺服系统第55-56页
  5.2.2 电机参数的确定第56-57页
第六章 交流伺服系统及先进控制理论仿真研究第57-65页
 6.1 连续系统模型的确立第57-62页
  6.1.1 系统参数的确定第57页
  6.1.2 基于PID控制的系统仿真第57-60页
  6.1.3 基于重复控制补偿的高精度PID控制第60-62页
 6.2 基于CMAC(神经网络)与PID的并行控制第62-65页
第七章 总结第65-66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66-68页
致谢第68-69页
附录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计算机管控一体化的实现及乙烯精馏塔预测控制的仿真研究
下一篇:多控制系统数据集成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