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1 绪论 | 第14-32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4-18页 |
·国内背景 | 第14-15页 |
·国际背景 | 第15-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第18-25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0-23页 |
·类似研究综述 | 第23-25页 |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25-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5页 |
·研究思路 | 第25-26页 |
·研究内容和研究重点 | 第26-30页 |
·研究内容 | 第27-30页 |
·研究重点 | 第30页 |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30-32页 |
·创新点 | 第30-31页 |
·不足之处 | 第31-32页 |
2 文化的经济学分析及文化事业产业界定 | 第32-52页 |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及我国文化实践 | 第32-37页 |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 第32-34页 |
·基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我国文化实践 | 第34-37页 |
·文化的工业化、市场化及文化产业 | 第37-41页 |
·文化工业向文化产业的演变 | 第37-39页 |
·文化产业的概念及构成 | 第39-41页 |
·文化的公共性、外部性及公共文化 | 第41-45页 |
·文化的公共性及外部性 | 第41-43页 |
·公共文化及其保障 | 第43-45页 |
·我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辨析及基本界定 | 第45-52页 |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辨析 | 第45-47页 |
·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基本界定 | 第47-52页 |
3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特点及关系 | 第52-66页 |
·文化事业的特点分析 | 第52-56页 |
·体现意识形态和公共利益的社会事业 | 第52-53页 |
·低经济产出和高社会效益并存的公共事业 | 第53-54页 |
·以科技和教育为支撑的基础事业 | 第54-55页 |
·基本性和超前性相协调的公益事业 | 第55-56页 |
·文化产业的特点分析 | 第56-61页 |
·以意识形态和创造力为核心的创意型产业 | 第56-57页 |
·借助特定传播载体的中借型产业 | 第57-58页 |
·与现代科学技术伴生融合的周期型产业 | 第58-60页 |
·消费需要通过供给培育的引致型产业 | 第60-61页 |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 第61-64页 |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别 | 第61-62页 |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联系 | 第62-63页 |
·文化事业对文化产业的基础制约 | 第63-64页 |
小结 | 第64-66页 |
4 发展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的作用机理和路径选择 | 第66-82页 |
·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 | 第66-68页 |
·评判标准 | 第66-67页 |
·要素构成 | 第67-68页 |
·基于产业要素的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的作用机理分析 | 第68-73页 |
·作用机制 | 第69-71页 |
·运行机理 | 第71-73页 |
·基于产业要素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分析 | 第73-77页 |
·产业要素与产业升级 | 第74-75页 |
·基于产业要素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 第75-77页 |
·我国发展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的路径选择 | 第77-82页 |
·路径分析 | 第77-78页 |
·路径选择 | 第78-82页 |
5 发展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的实证分析及作用评价 | 第82-96页 |
·相关模型及计量分析综述 | 第82-85页 |
·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的模型分析 | 第85-90页 |
·分析思路 | 第85-86页 |
·模型建立及数据选择 | 第86-87页 |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87-90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90页 |
·基于钻石模型的作用评价 | 第90-96页 |
·钻石模型简介 | 第91页 |
·作用分析 | 第91-94页 |
·作用评价 | 第94-96页 |
6 我国文化事业制约文化产业的症结分析 | 第96-116页 |
·文化事业概况及存在问题 | 第96-104页 |
·文化事业发展概况 | 第96-99页 |
·文化事业存在问题 | 第99-104页 |
·文化产业概况及存在问题 | 第104-110页 |
·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 第104-108页 |
·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 第108-110页 |
·文化事业制约文化产业的症结 | 第110-116页 |
·公共文化供给不足,无法培育和完善文化消费环境 | 第110-111页 |
·文化科技及教育先天不足,不能为文化产业提供有效支撑 | 第111-112页 |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落后,不能承载新兴产业形态发展需求 | 第112-113页 |
·文化体制改革不够深入,无法有效培育市场竞争主体 | 第113-116页 |
7 我国发展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的公共政策建议 | 第116-130页 |
·发展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的政策框架 | 第116-119页 |
·发展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的政府职能界定 | 第116-117页 |
·发展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的重点领域界定 | 第117-118页 |
·发展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的政策原则 | 第118-119页 |
·发展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的政策思路 | 第119-123页 |
·加速公共文化供给与文化产业的对接融合,培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 第119-121页 |
·加速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与文化产业的对接融合,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 第121-122页 |
·加速科技教育与文化产业的对接融合,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 第122-123页 |
·加速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的对接融合,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体系 | 第123页 |
·发展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的政策建议 | 第123-130页 |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 第124页 |
·提高公共文化保障水平 | 第124-125页 |
·创新公共文化保障运行机制 | 第125-126页 |
·建立文化人力资源开发机制 | 第126-127页 |
·加大文化科技创新力度 | 第127-130页 |
8 我国发展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的财税政策建议 | 第130-146页 |
·国外非营利文化财税政策借鉴 | 第130-136页 |
·政策概述 | 第130-133页 |
·政策特点 | 第133-135页 |
·政策评述 | 第135-136页 |
·我国文化财税政策分析 | 第136-141页 |
·文化财税政策概述 | 第136-138页 |
·文化财税政策的不足 | 第138-140页 |
·发展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的财税政策思路 | 第140-141页 |
·发展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的财税政策建议 | 第141-146页 |
·加大文化投入力度 | 第142页 |
·探索文化投入新模式 | 第142-143页 |
·制定引导性税收政策体系 | 第143-144页 |
·加强财税政策配套协调 | 第144页 |
·确定财税政策支持重点 | 第144-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 | 第152-154页 |
后记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