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能动司法政策在实践中的运行与规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能动司法政策基本理论 | 第10-21页 |
(一) 当代中国语境下能动司法政策的内涵 | 第10-15页 |
1. 我国能动司法政策的内涵 | 第10-11页 |
2. 我国能动司法政策的特征 | 第11-12页 |
3. 我国能动司法政策的理论依据和现实背景 | 第12-15页 |
(二) 美国司法能动主义及其启示 | 第15-18页 |
1. 美国司法能动主义 | 第15-16页 |
2. 美国司法能动主义对我国的启示 | 第16-18页 |
(三) 相关概念辨析 | 第18-21页 |
1. 能动司法与司法能动主义 | 第18-19页 |
2. 司法的能动性与司法的被动性 | 第19-21页 |
二、我国能动司法政策在实践中的运行 | 第21-29页 |
(一) 当前中国能动司法政策的具体实践 | 第21-26页 |
1. 宏观层面的能动司法 | 第21-23页 |
2. 微观层面的能动司法 | 第23-26页 |
(二) 能动司法效果的现实考量 | 第26-29页 |
1. 能动司法的优势 | 第26-27页 |
2. 能动司法运行中的问题 | 第27-29页 |
三、有效规制能动司法政策的几点建议 | 第29-35页 |
(一) 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 第29-30页 |
(二) 要严格依法能动 | 第30页 |
(三) 要遵循司法权运作的规律 | 第30-33页 |
1. 司法权的公正性和效率性 | 第30-31页 |
2. 正确处理能动司法与司法被动性的关系 | 第31页 |
3. 司法权的中立性和平等性 | 第31-32页 |
4. 司法的独立性和公开性 | 第32页 |
5. 司法权的程序性和法定性 | 第32-33页 |
6. 司法权的终局性和权威性 | 第33页 |
(四) 要坚持法定的权限职责范围 | 第33-34页 |
(五) 要坚持科学务实的态度,充分做好调研工作 | 第34-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