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桂高速红砂岩路基填筑技术及沉降变形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0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路基施工方法研究 | 第11-14页 |
·路基沉降预测方法研究 | 第14-16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红砂岩工程特性 | 第19-30页 |
·软岩的概念及分类 | 第19-22页 |
·软岩的概念 | 第19-20页 |
·软岩的分类 | 第20-22页 |
·红砂岩的物理力学性能 | 第22页 |
·红砂岩的成分 | 第22页 |
·矿物成分与粒组之间的关系 | 第22页 |
·红砂岩的工程力学特性 | 第22-25页 |
·可塑性 | 第23页 |
·膨胀性 | 第23-24页 |
·崩解性 | 第24页 |
·流变性 | 第24页 |
·易扰动性 | 第24-25页 |
·红砂岩的路用性质试验研究 | 第25-29页 |
·红砂岩的结构特征 | 第25-26页 |
·红砂岩的化学矿物成分 | 第26页 |
·天然状态下红砂岩物理性质指标 | 第26-28页 |
·红砂岩的工程力学指标 | 第28-29页 |
·红砂岩的崩解性及崩解机理 | 第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高速公路红砂岩路基施工技术 | 第30-39页 |
·高速公路红砂岩路基特点及填料分析 | 第30-33页 |
·高速公路的路基特点 | 第30-31页 |
·红砂岩作为填料的可行性 | 第31页 |
·路基填料要求 | 第31-32页 |
·填料颗粒级配要求 | 第32-33页 |
·路基压实机理及影响因素 | 第33-35页 |
·软岩的压实机理 | 第33-34页 |
·填料级配对路基压实效果的影响 | 第34页 |
·压实功对填料压实效果的影响 | 第34页 |
·压实厚度对填料压实效果的影响 | 第34-35页 |
·压实遍数和压实速度对填料压实效果的影响 | 第35页 |
·红砂岩路基施工要求 | 第35-38页 |
·施工经验参数的确定 | 第35-36页 |
·红砂岩路基填筑要求与方法 | 第36页 |
·红砂岩路基碾压要求 | 第36-37页 |
·红砂岩路基质量控制标准 | 第37-38页 |
·红砂岩路基施工注意问题 | 第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衡桂高速公路施工工艺分析 | 第39-49页 |
·工程概况 | 第39-41页 |
·项目概况 | 第39-40页 |
·主要工程量 | 第40页 |
·试验段概况 | 第40页 |
·试验路段施工测量控制布置 | 第40-41页 |
·红砂岩施工工艺分析 | 第41-44页 |
·预崩解 | 第42页 |
·耙压 | 第42-43页 |
·碾压 | 第43页 |
·路基施工步骤 | 第43-44页 |
·施工参数分析 | 第44-47页 |
·松铺厚度 | 第44-45页 |
·最大干密度与最佳含水量 | 第45页 |
·碾压遍数 | 第45-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五章 路基沉降变形分析 | 第49-64页 |
·路基沉降变形影响因素 | 第49-52页 |
·应力历史对路基沉降变形的影响 | 第49-50页 |
·填料高度对路基沉降变形的影响 | 第50-51页 |
·地下水位变化对路基沉降变形的影响 | 第51页 |
·路基侧向位移对路基沉降变形的影响 | 第51-52页 |
·加载速度对路基沉降变形的影响 | 第52页 |
·路基沉降变形监测方案及数据分析 | 第52-55页 |
·路基沉降变形监测的目的及意义 | 第52-53页 |
·路基沉降变形监测数据特点及异常的判别标准 | 第53-54页 |
·现场沉降变形监测方法 | 第54页 |
·现场沉降变形监测断面布置原则 | 第54页 |
·路基沉降变形监测注意事项 | 第54-55页 |
·沉降计算预测模型 | 第55-62页 |
·灰色系统理论模型 | 第55-61页 |
·等维新息模型 | 第61-62页 |
·灰色预测沉降量特点 | 第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六章 衡桂高速公路沉降计算分析 | 第64-75页 |
·沉降观测方案 | 第64-65页 |
·沉降板埋设情况 | 第64-65页 |
·观测方法 | 第65页 |
·工程实例沉降数据分析 | 第65-67页 |
·沉降板实测累计沉降 | 第65-66页 |
·月平均沉降量 | 第66-67页 |
·灰色系统理论模型计算 | 第67-74页 |
·GM(1,1)模型 | 第67-69页 |
·等维新息模型 | 第69-71页 |
·两种模型对比分析 | 第71-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文献综述 | 第82-92页 |
大摘要 | 第92-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