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一、 引言 | 第7-14页 |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 选题背景 | 第7页 |
2.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 论文的结构、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 论文的主要结构及内容 | 第11-12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四) 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12-14页 |
1. 创新之处 | 第12页 |
2. 不足之处 | 第12-14页 |
二、 货币政策透明度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4-21页 |
(一) 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兴起 | 第14-15页 |
(二) 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内涵 | 第15-17页 |
1. 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定义 | 第15页 |
2. 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分类 | 第15-17页 |
(三) 有关货币政策透明度的理论支撑 | 第17-19页 |
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7页 |
2. 理性预期理论 | 第17-18页 |
3. 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理论 | 第18页 |
4. 公共选择理论 | 第18-19页 |
(四) 货币政策透明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 第19-21页 |
1. 有利于提高中央银行的公信力 | 第19页 |
2. 有利于公众合理预期的形成 | 第19-20页 |
3. 有利于缩短货币政策时滞 | 第20页 |
4. 有利于增加对中央银行政策行为的监督 | 第20-21页 |
三、 西方国家增强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实践 | 第21-26页 |
(一) 美联储增强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实践 | 第21-23页 |
1. 目标透明度 | 第21页 |
2. 工具透明度 | 第21页 |
3. 操作透明度 | 第21-22页 |
4. 认知透明度 | 第22-23页 |
(二) 欧洲中央银行增强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实践 | 第23-24页 |
1. 目标透明度 | 第23页 |
2. 工具透明度 | 第23页 |
3. 操作透明度 | 第23-24页 |
4. 认知透明度 | 第24页 |
(三) 新西兰储备银行增强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实践 | 第24-26页 |
1. 目标透明度 | 第24页 |
2. 工具透明度 | 第24-25页 |
3. 操作透明度 | 第25页 |
4. 认知透明度 | 第25-26页 |
四、 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检验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6-37页 |
(一) 我国人民银行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实践回顾 | 第26-28页 |
1. 目标透明度 | 第26页 |
2. 工具透明度 | 第26页 |
3. 操作透明度 | 第26-27页 |
4. 认知透明度 | 第27-28页 |
(二) 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检验 | 第28-34页 |
1. 静态E&G指标法的检验 | 第28-32页 |
2. 动态的货币政策透明度指数的检验 | 第32-34页 |
(三) 我国在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 第34-37页 |
1. 政策偏好不稳定,目标透明度较低 | 第34-35页 |
2. 操作透明度很低,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 第35页 |
3. 货币政策变动对市场预期引导作用较弱 | 第35-37页 |
五、 当前加强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化建设的建议 | 第37-43页 |
(一) 选择单一目标,提高货币政策的目标透明度 | 第37-38页 |
(二) 借鉴公告操作模式,提高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透明度 | 第38-40页 |
(三) 增加信息披露,适度增加货币政策的操作透明度 | 第40-41页 |
1. 保证信息披露的时效性和多样性 | 第40-41页 |
2. 中央银行的重大决策过程、发布程序透明化 | 第41页 |
3. 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操作的效果评估 | 第41页 |
(四) 拓宽渠道优化公众预期,提高认知透明度 | 第41-43页 |
1. 及时公告操作工具的变化并解释原因 | 第41-42页 |
2. 将人民银行对未来的经济预期具体化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附录 | 第45-48页 |
后记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