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5页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关于新具象绘画 | 第15-22页 |
第一节 认识新具象绘画 | 第15-18页 |
一、新具象绘画产生的环境——后现代 | 第15-17页 |
二、新具象绘画 | 第17-18页 |
第二节 新具象绘画的特征 | 第18-20页 |
第三节 画展启示——新具象的反叛 | 第20-22页 |
第二章 从边缘到崛起的新具象绘画 | 第22-57页 |
第一节 辉煌式微的具象绘画 | 第22-31页 |
一、僵化的学院绘画 | 第22-24页 |
二、风起云涌的绘画探索 | 第24-28页 |
三、大行其道的抽象绘画 | 第28-31页 |
第二节 新具象绘画诞生的必然性 | 第31-33页 |
一、抽象艺术的衰落 | 第31-32页 |
二、日益多元的社会环境及生活的要求 | 第32-33页 |
第三节 彰显活力的新具象绘画 | 第33-57页 |
一、融入的大众性 | 第33-34页 |
二、愉悦视觉的技术美 | 第34-55页 |
三、画随时代、相机而变 | 第55-57页 |
第三章 魅力独具的新具象大师 | 第57-67页 |
第一节 诗意的阿里卡——细微与人性的关怀 | 第57-58页 |
第二节 多视点的森·方山——营造真实的空间 | 第58-60页 |
第三节 表现恐怖孤独的培根——扭曲撕裂的人生与社会 | 第60-62页 |
第四节 揭示隐秘的菲谢尔——别样的真实性情 | 第62-63页 |
第五节 反思历史文化的基弗——“诗书画”的创造者 | 第63-67页 |
第四章 国内“新具象”绘画思潮与表现 | 第67-80页 |
第一节 85 思潮的启迪 | 第67-69页 |
第二节 潜移默化的新具象绘画探索 | 第69-76页 |
一、现代绘画观念的渗透与吸收 | 第69-72页 |
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照相写实主义的引入 | 第72-74页 |
三、中国美术学院具象表现绘画实践 | 第74-76页 |
第三节 国内新具象绘画的环境及群体 | 第76-80页 |
一、国内新具象绘画产生的文化土壤 | 第76-77页 |
二、新具象画家群体 | 第77-79页 |
三、融入乡土的华南画家群 | 第79-80页 |
第五章 新具象绘画的存在价值 | 第80-82页 |
结语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