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一、注视的逻辑——中西绘画不同透视观形成的间接原因 | 第11-15页 |
(一) 绘画艺术中的视觉方式对透视形成的影响 | 第11-12页 |
(二) “自然的态度”对透视法演变的影响 | 第12-13页 |
(三) “观看”与透视形成的必然联系 | 第13-15页 |
二、艺术中的空间观念 | 第15-17页 |
(一) 图画平面和对象再现 | 第15-16页 |
(二) 概念的与视觉的再现物体 | 第16-17页 |
三、西方绘画中透视的发展与确立 | 第17-29页 |
(一) 空间表现一个重心——再现方法 | 第17-22页 |
(二) 中世纪西方绘画空间和透视法的发展 | 第22-24页 |
(三) 文艺复兴时期透视法的确立 | 第24-25页 |
(四) 从罗马时期的绘画到文艺复兴时期透视法的发展对空间的影响 | 第25-26页 |
(五) 西方线透视的发展及意义 | 第26-29页 |
四、中国绘画中统一空间的形成 | 第29-39页 |
(一) 中国画的整个发展历程对透视观形成的准备条件 | 第29-32页 |
(二) 中国山水画透视法的实质 | 第32-34页 |
(三) “三远法”的确立和意义 | 第34-35页 |
(四) “留白”在中国画里对空间表现的影响 | 第35-39页 |
五、中西传统绘画中“透视法”的根本差异 | 第39-45页 |
(一) 中国传统绘画中对透视存在的误区 | 第39-40页 |
(二) “三远法”与“透视法”本质比较 | 第40-42页 |
(三) 物体再现与空间观念在东西方的差异 | 第42-45页 |
结语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