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作为危机的方韩论战 | 第16-18页 |
·跨平台媒介环境下的危机传播 | 第18页 |
·方韩论战核心危机事实的不确定性 | 第18页 |
·两位现象级网络名人的直面交锋 | 第18-19页 |
·网众的全面参与互动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危机与危机传播:情境·策略·效果 | 第20-28页 |
·危机与危机传播 | 第20-22页 |
·危机的定义 | 第20-21页 |
·危机的阶段 | 第21页 |
·危机传播的定义 | 第21-22页 |
·危机传播研究的两个取向:公关与语艺 | 第22-24页 |
·危机公关取向:策略效果 | 第22页 |
·危机语艺取向:情境反应 | 第22-23页 |
·整合危机传播 | 第23-24页 |
·危机情境 | 第24页 |
·危机反应策略 | 第24-25页 |
·危机公关效果 | 第25-26页 |
·媒介效果 | 第25-26页 |
·社会效果 | 第26页 |
·网络危机传播 | 第26-28页 |
第三章 作为社会现象的新新媒介:名人与网众 | 第28-37页 |
·新新媒介与新新媒介事件 | 第28-30页 |
·作为社会现象的韩寒与方舟子 | 第30-34页 |
·韩寒与韩寒现象 | 第30-31页 |
·方舟子的打假神话 | 第31-32页 |
·新新媒介与名人网络危机传播:方韩论战 | 第32-34页 |
·从乌合之众到网众:新新媒介受众的全面进化 | 第34-37页 |
第四章 问题与方法 | 第37-40页 |
·研究问题 | 第37页 |
·研究方法 | 第37-40页 |
·研究变量 | 第37-38页 |
·研究分析架构 | 第38-40页 |
第五章 危机情境与反应策略:方韩论战 | 第40-53页 |
·危机情境因素分析 | 第40-47页 |
·第一阶段 2012 年 1 月 15 日至 2012 年 1 月 18 日 | 第41页 |
·第二阶段 2012 年 1 月 18 日晚至 2012 年 1 月 29 日 | 第41-43页 |
·第三阶段 2012 年 1 月 29 日至 2012 年 2 月 3 日 | 第43-44页 |
·第四阶段 2012 年 2 月 3 日至 2012 年 9 月 3 日 | 第44-47页 |
·危机反应策略分析 | 第47-53页 |
·第一阶段 2012 年 1 月 15 日至 2012 年 1 月 18 日 | 第48-49页 |
·第二阶段 2012 年 1 月 18 日晚至 2012 年 1 月 29 日 | 第49-50页 |
·第三阶段 2012 年 1 月 29 日至 2012 年 2 月 3 日 | 第50-51页 |
·第四阶段 2012 年 2 月 3 日至 2012 年 9 月 3 日 | 第51-53页 |
第六章 反应策略与网众互动:基于新浪微博的内容分析 | 第53-59页 |
·基于韩寒与方舟子微博的内容分析 | 第53-57页 |
·研究样本的选取 | 第53-54页 |
·基本信息 | 第54页 |
·微博危机公关策略 | 第54-55页 |
·网众互动情况 | 第55-57页 |
·网众互动与危机反应策略 | 第57页 |
·单方面的狂欢:网众与作为危机传播的方韩论战 | 第57-59页 |
第七章 方韩论战公关效果:从媒介到社会 | 第59-83页 |
·传统媒介公关效果测定 | 第59-68页 |
·报纸 | 第59-63页 |
·电视 | 第63-68页 |
·社会公关效果测定 | 第68-83页 |
·研究样本选取 | 第69-71页 |
·危机事件知晓与参与程度 | 第71-73页 |
·危机前后名人形象及公关策略效果 | 第73-80页 |
·社会大众对危机核心议题看法 | 第80-81页 |
·小结 | 第81-83页 |
第八章 方韩论战:一场双输的全民娱乐 | 第83-86页 |
第九章 新新媒介环境下与名人网络危机整合传播模型 | 第86-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5页 |
附录 | 第95-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