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风险的形成与规避--基于C市F城中村的考察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一、绪论 | 第11-13页 |
二、理论回顾与文献评述 | 第13-21页 |
(一)理论回顾 | 第13-19页 |
1.风险社会理论 | 第13-16页 |
2.风险社会理论视角下的社会风险 | 第16-17页 |
3.转型期中国的社会风险问题研究 | 第17-19页 |
(二)风险社会理论的评价 | 第19-21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1-28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第22-24页 |
1.风险社会与社会风险 | 第22-23页 |
2.社会互动 | 第23-24页 |
3.利益表达 | 第24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1.社会风险的形成机制 | 第24-25页 |
2.社会风险的演化机制 | 第25页 |
3.社会风险的应对机制 | 第25-26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四、社会风险的形成与演化 | 第28-42页 |
(一)事件缘起 | 第28-31页 |
1.F 村:人民公社向股份制的转变 | 第28-29页 |
2.股份制引发的“双边对峙” | 第29-30页 |
3.“双边对峙”的直接诱因 | 第30-31页 |
(二)“上班式”上访:社会互动的断裂 | 第31-35页 |
1.基层社会的运行与利益失衡 | 第31页 |
2.非正式组织与群体性利益表达 | 第31-32页 |
3.日常生活失序与社会管理危机 | 第32-34页 |
4.社会互动的断裂 | 第34-35页 |
(三)社会风险的形成、演化与应对机制 | 第35-42页 |
1.社会风险的形成机制 | 第35-37页 |
2.社会风险的演化机制 | 第37-39页 |
3.社会风险的应对机制 | 第39-42页 |
五、社会风险的规避 | 第42-49页 |
(一)社会风险评估机制 | 第42-43页 |
(二)利益诉求表达机制 | 第43-44页 |
(三)社会组织维权机制 | 第44-45页 |
(四)社会矛盾调解机制 | 第45-46页 |
(五)政府考核问责机制 | 第46-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附录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