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郎山川滇高山栎细根生物量及碳储量分布格局
| 目录 | 第1-7页 | 
|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前言 | 第11-12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2-25页 | 
| ·川滇高山栎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 ·分类学研究 | 第12-13页 | 
| ·形态学研究 | 第13-14页 | 
| ·生物量研究 | 第14页 | 
| ·营养元素研究 | 第14-16页 | 
| ·群落生态研究 | 第16-17页 | 
| ·水文特征研究 | 第17-18页 | 
| ·光合特征研究 | 第18页 | 
| ·细根生物量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 ·细根的定义 | 第19页 | 
| ·细根生物量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 ·细根生物量的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 ·影响细根生物量的因素 | 第23页 |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23-25页 | 
| 2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25-33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25-27页 | 
| ·地理位置 | 第25-26页 | 
| ·气候特征 | 第26页 | 
| ·土壤特征 | 第26-27页 | 
| ·植被特征 | 第27页 | 
| ·研究方法 | 第27-32页 | 
| ·试验地概况及样地设置 | 第27-30页 | 
| ·样品采集 | 第30页 | 
| ·取样时间 | 第30页 | 
| ·样品处理 | 第30-32页 | 
| ·数据处理 | 第32页 | 
| ·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3-44页 | 
| ·细根生物量 | 第33-35页 | 
| ·细根生物量时间动态 | 第35-39页 | 
| ·全部海拔平均细根生物量的时间动态 | 第35-36页 | 
| ·不同海拔活细根与死细根生物量时间动态 | 第36-37页 | 
| ·不同土层活细根与死细根生物量时间动态 | 第37-39页 | 
| ·细根生物量垂直分布 | 第39页 | 
| ·川滇高山栎细根生物量在不同海拔的分布 | 第39-41页 | 
| ·总细根生物量在不同海拔的分布 | 第39-40页 | 
| ·活细根和死细根生物量在不同海拔上的分布 | 第40-41页 | 
| ·细根碳含量及碳储量 | 第41-42页 | 
| ·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对细根生物量的影响 | 第42-44页 | 
| ·地温的变化及与细根生物量的相关性 | 第42-43页 | 
| ·土壤湿度的变化及与细根生物量的相关性 | 第43-44页 |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4-50页 | 
| ·细根生物量 | 第44-45页 | 
| ·总细根生物量 | 第44页 | 
| ·活细根与死细根生物量 | 第44-45页 | 
| ·细根生物量的时间动态 | 第45-46页 | 
| ·总细根生物量的时间动态 | 第45-46页 | 
| ·不同海拔细根生物量时间动态 | 第46页 | 
| ·不同土层细根生物量时间动态 | 第46页 | 
| ·细根生物量的垂直分布 | 第46-47页 | 
| ·细根的海拔分布 | 第47页 | 
| ·细根碳储量特征 | 第47-48页 | 
| ·细根生物量的影响因子 | 第48页 | 
| ·土壤温度和湿度对细根生物量的影响 | 第48页 | 
| ·其他因子的影响 | 第48页 | 
| ·问题及展望 | 第48-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