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自适应测试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4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15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7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23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3-27页 |
三、 研究问题 | 第27-28页 |
四、 研究意义 | 第28-29页 |
五、 研究目标 | 第29-31页 |
六、 研究方法 | 第31页 |
七、 论文组织结构 | 第31-33页 |
八、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与技术 | 第34-48页 |
一、 项目反应理论 | 第34-40页 |
(一) IRT 理论概述 | 第34-35页 |
(二) IRT 理论的基本假设 | 第35页 |
(三)项目反应模型 | 第35-37页 |
(四) 信息函数 | 第37-39页 |
(五) IRT 理论与 CTT 理论的对比分析 | 第39-40页 |
二、 计算机自适应测试 | 第40-42页 |
(一) 概述 | 第40页 |
(二) 系统工作流程 | 第40-41页 |
(三) CAT 的基本要素 | 第41-42页 |
(四) 小结 | 第42页 |
三、 模拟退火算法 | 第42-47页 |
(一) 组合优化问题及局部搜索算法 | 第42-44页 |
(二) 模拟退火算法 | 第44-47页 |
四、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计算机自适应测试的关键问题及关键技术 | 第48-52页 |
一、 关键问题 | 第48-49页 |
(一) 项目反应时间与被试能力之间的关系 | 第48页 |
(二) 项目池的构建 | 第48页 |
(三) 初始条件的设置 | 第48页 |
(四) 能力水平估计方法 | 第48页 |
(五) 项目选择方法 | 第48-49页 |
(六) 终止条件的设置 | 第49页 |
二、 关键技术 | 第49-51页 |
(一) 题库构建技术 | 第49-50页 |
(二) 能力估计技术 | 第50页 |
(三) 项目选择技术 | 第50-51页 |
(四) 测试终止技术 | 第51页 |
(五) 项目反应理论及项目反应模型 | 第51页 |
三、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能力估计 | 第52-66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52-53页 |
二、 Logistic-T 模型 | 第53-56页 |
(一) 基本假设 | 第53-54页 |
(二) Logistic-T 模型表示方法 | 第54页 |
(三) 时间参数归一化 | 第54页 |
(四) 案例 | 第54-56页 |
三、 Logistic-T 模型分析 | 第56-62页 |
(一) 假设(1)的证明 | 第56-57页 |
(二) 假设(2)的证明 | 第57-62页 |
四、 能力水平估计 | 第62-65页 |
(一) 反应模式 | 第62页 |
(二) 估计方法 | 第62-64页 |
(三) 分析 | 第64-65页 |
五、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项目参数维护 | 第66-73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66页 |
二、 主要的项目参数赋值及维护方法 | 第66-68页 |
三、 项目参数动态维护方法 | 第68-69页 |
(一) 概述 | 第68页 |
(二) 基本思想 | 第68-69页 |
四、 分析 | 第69-72页 |
(一) 合理性分析 | 第69-70页 |
(二) 对比 | 第70-72页 |
五、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六章 项目选择方法 | 第73-95页 |
一、 主要的项目选择方法及对比分析 | 第73-84页 |
(一) 主要项目选择方法 | 第73-81页 |
(二) 对比分析 | 第81-84页 |
二、 项目选择目标函数 | 第84-88页 |
(一) 相关约束介绍 | 第85-86页 |
(二) 约束解决方法的设计 | 第86-87页 |
(三) 目标函数 | 第87-88页 |
三、 TIS-SA 项目选择方法 | 第88-93页 |
(一) 问题描述 | 第88-89页 |
(二) 冷却进度表的设计 | 第89-90页 |
(三) Metropolis 准则的使用 | 第90页 |
(四) 有记忆的模拟退火算法 | 第90-91页 |
(五) TIS-SA 算法流程 | 第91-93页 |
(六) 评价 | 第93页 |
五、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七章 计算机自适应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95-131页 |
一、 设计思路 | 第95-96页 |
二、 领域分析与领域建模 | 第96-101页 |
(一) 系统流程分析 | 第96页 |
(二) UML 建模 | 第96-101页 |
三、 软件体系结构 | 第101-104页 |
(一) 构建辨识及构件模型 | 第101-103页 |
(二) 体系结构 | 第103-104页 |
四、 系统设计 | 第104-110页 |
(一) 系统体系结构 | 第104-105页 |
(二) 功能设计 | 第105-107页 |
(三) 数据库设计 | 第107-110页 |
五、 系统实现 | 第110-122页 |
(一) 开发工具 | 第110-111页 |
(二) 面向多类终端的系统实现 | 第111-122页 |
六、 实验分析 | 第122-130页 |
(一) 项目统计 | 第122-123页 |
(二) 分析方法 | 第123页 |
(三) 分析工具 | 第123页 |
(四) 分析内容 | 第123-130页 |
(五) 总结 | 第130页 |
七、 本章小结 | 第130-131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1-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5页 |
附件一:项目选择方法源代码 | 第145-151页 |
附件二:缩略词表 | 第151-153页 |
后记 | 第153-155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55-157页 |
在学期间参加项目情况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