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沟黄芪富硒基因smt1转化紫花苜蓿的初步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1 引言 | 第11-19页 |
·硒的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硒的发现与分布 | 第11页 |
·硒的补充 | 第11-12页 |
·硒在动植物体内的吸收代谢 | 第12-13页 |
·硒的生物学功能 | 第13-15页 |
·富硒基因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常用的植物遗传转化方法 | 第16-17页 |
·农杆菌介导法 | 第16-17页 |
·基因枪法 | 第17页 |
·紫花苜蓿转基因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紫花苜蓿 | 第17页 |
·国内外紫花苜蓿转基因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8页 |
·实验材料 | 第19-21页 |
·植物材料 | 第19页 |
·菌株及引物 | 第19-20页 |
·试剂与酶 | 第20页 |
·培养基及相关试剂 | 第20-21页 |
·实验仪器 | 第21页 |
·实验方法 | 第21-28页 |
·紫花苜蓿高效再生技术的优化 | 第21-23页 |
·smt1基因克隆和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3-25页 |
·紫花苜蓿的遗传转化及抗性再生植株的鉴定 | 第25-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9页 |
·紫花苜蓿高效再生技术的优化 | 第28-34页 |
·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28-32页 |
·再生绿芽的诱导 | 第32-33页 |
·生根培养 | 第33-34页 |
·SMT1基因克隆和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4-36页 |
·smt1基因的克隆 | 第34页 |
·阳性克隆的筛选 | 第34-35页 |
·工程农杆菌菌株的鉴定 | 第35-36页 |
·紫花苜蓿的遗传转化及抗性再生植株的鉴定 | 第36-39页 |
·Cef浓度的确定 | 第36页 |
·Hyg浓度的确定 | 第36-37页 |
·农杆菌介导的紫花苜蓿转化及抗性再生植株的获得 | 第37-38页 |
·抗性再生植物的PCR检测 | 第38页 |
·转基因植株的RT-PCR检测 | 第38-39页 |
·转基因植株中GUS活性检测 | 第39页 |
4 讨论 | 第39-40页 |
·紫花苜蓿组培再生技术的优化 | 第39-40页 |
·紫花苜蓿的遗传转化 | 第40页 |
5 结论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
附录 | 第48-52页 |
作者简介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