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课题的意义 | 第12-13页 |
·课题的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研究特点 | 第14-15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6页 |
·论文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第2章 我国博物馆及其展示设计的发展 | 第18-27页 |
·博物馆的发展 | 第18-21页 |
·博物馆的概念、分类及发展脉络 | 第18-19页 |
·我国博物馆相关数据分析图 | 第19-21页 |
·目前我国博物馆展示设计形式的普遍性 | 第21-23页 |
·目前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形式 | 第21-22页 |
·以展品为核心的展示方式 | 第22页 |
·盲目追求互动的展示形式 | 第22页 |
·展示设计与建筑周围环境缺乏沟通 | 第22-23页 |
·国外博物馆发展概况 | 第23页 |
·对博物馆展示设计重要性的认识 | 第23-25页 |
·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实质性 | 第23-24页 |
·博物馆及展示设计的发展对当今社会产生的影响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3章 “介入”概念的提出及外延形式 | 第27-36页 |
·“介入”的基本内容 | 第27-29页 |
·“介入”的含义 | 第27-28页 |
·“介入”的外延 | 第28-29页 |
·“介入性空间”的特点 | 第29-32页 |
·“介入性空间”结构的形态 | 第29-30页 |
·“介入性空间”结构的因素 | 第30-31页 |
·“介入性空间”介入的环境类别 | 第31-32页 |
·博物馆展示空间与“介入”的环境关系 | 第32-35页 |
·博物馆展示空间与博物馆建筑外环境的关系 | 第32-33页 |
·博物馆展示空间与博物馆建筑的关系 | 第33-34页 |
·博物馆展示空间与博物馆建筑内部空间的关系 | 第34页 |
·博物馆展示空间与博物馆建筑内部构件的关系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博物馆展示设计中“介入”的体现 | 第36-51页 |
·博物馆展示设计中“介入”的个性化 | 第36-38页 |
·介入体系化 | 第36页 |
·介入反常规 | 第36-37页 |
·介入关联 | 第37页 |
·介入互动 | 第37-38页 |
·以展示空间为主体的介入形式 | 第38-44页 |
·建筑内部构件介入展示空间 | 第38-40页 |
·节能元素介入展示空间 | 第40-41页 |
·多媒体技术介入展示空间 | 第41-43页 |
·情景介入展示空间 | 第43-44页 |
·以人为主体的介入形式 | 第44-50页 |
·观展行为表现形式的介入 | 第44-45页 |
·观展行为特性的介入 | 第45-47页 |
·观展心理特征的介入 | 第47-48页 |
·情感的介入 | 第48-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引入“介入”理念的现实意义 | 第51-61页 |
·对博物馆展示设计的重要意义 | 第51页 |
·有助于博物馆建筑与展示内容的定位 | 第51页 |
·有助于对展示空间的功能分析 | 第51页 |
·有助于博物馆展示模式与空间形式的结合 | 第51页 |
·满足参观者的行为需求 | 第51-54页 |
·符合参观者的行为尺度 | 第51-52页 |
·符合参观者的心理尺度 | 第52-54页 |
·社会意义 | 第54-55页 |
·对博物馆的社会地位的重新定位提供依据 | 第54页 |
·对展品以及文化遗产的保护 | 第54-55页 |
·促进人与社会的交流、促进文化传播 | 第55页 |
·设计方法的应用 | 第55-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