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开端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引言 | 第13-45页 |
第一节 概说 | 第14-19页 |
一、开端词源学考察 | 第14-17页 |
二、开端研究的意义 | 第17-19页 |
第二节 开端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19-30页 |
一、开端研究的早期文献 | 第19-22页 |
二、开端研究的现状 | 第22-28页 |
三、开端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可能 | 第28-30页 |
第三节 开端研究的方法论 | 第30-45页 |
一、开端作为结构概念 | 第30-35页 |
二、开端作为解构概念 | 第35-39页 |
三、整合性的研究思路 | 第39-45页 |
上篇 开端本体论 | 第45-105页 |
第一章 开端本体话语 | 第45-66页 |
第一节 开端的哲学 | 第46-52页 |
一、开端的自我超越 | 第47-50页 |
二、开端的辩证法 | 第50-52页 |
第二节 绝对的开端 | 第52-59页 |
一、历史追思与人生把握 | 第53-56页 |
二、生命挚爱与永恒情感 | 第56-59页 |
第三节 相对的开端 | 第59-66页 |
一、在开端中开端 | 第60-61页 |
二、在开端处开端 | 第61-63页 |
三、在开端处反开端 | 第63-66页 |
第二章 开端修辞策略 | 第66-82页 |
第一节 故事本事 | 第67-71页 |
一、小说与故事 | 第67-69页 |
二、故事本事与意义预设 | 第69-71页 |
第二节 信息巧置 | 第71-77页 |
一、信息来源 | 第72-74页 |
二、信息处理与“叙述养题” | 第74-77页 |
第三节 语境生成 | 第77-82页 |
一、虚构叙述要素:塑造人物、渲情、造势 | 第77-79页 |
二、明确叙述意指:定基调、设时空、酝酿情境 | 第79-82页 |
第三章 开端文本塑形 | 第82-103页 |
第一节 开端的外壳 | 第82-90页 |
一、副文本 | 第83-85页 |
二、前副文本 | 第85-90页 |
第二节 开端的发起 | 第90-98页 |
一、从框架设计到框形叙述 | 第90-94页 |
二、开端的发起 | 第94-98页 |
第三节 开端的形成 | 第98-103页 |
一、合理的叙述层次打开话语 | 第99-101页 |
二、叙述跨层活动推动意义的确立 | 第101-103页 |
小结 | 第103-105页 |
中篇 开端结构论 | 第105-152页 |
第四章 开端与结尾 | 第105-123页 |
第一节 作为文本结构修辞 | 第107-111页 |
一、促进结构生成 | 第107-109页 |
二、作为结构修辞 | 第109-111页 |
第二节 作为接受阐释语境 | 第111-116页 |
一、影响审美距离 | 第112页 |
二、预设阐释框架 | 第112-114页 |
三、生发阅读动力 | 第114-116页 |
第三节 作为创作虚构叙述 | 第116-122页 |
一、文学虚构的始与终 | 第116-118页 |
二、虚构的秩序与意义的呈现 | 第118-122页 |
小结 | 第122-123页 |
第五章 开端与情节 | 第123-138页 |
第一节 情节概说 | 第123-128页 |
一、情节的定义 | 第123-125页 |
二、作为叙述动力的“情节之蛇” | 第125-128页 |
第二节 叙述力场 | 第128-133页 |
一、开端与情节的联系 | 第129-130页 |
二、共同制造叙述力场 | 第130-133页 |
第三节 叙述合作 | 第133-138页 |
一、对接 | 第133-135页 |
二、嵌套 | 第135-136页 |
三、默契 | 第136-138页 |
第六章 开端与结构 | 第138-152页 |
第一节 结构概说 | 第138-141页 |
一、结构的概念与特征 | 第138-140页 |
二、小说的结构特征与典型模式 | 第140-141页 |
第二节 叙述先机与叙述贯串 | 第141-146页 |
一、叙述先机 | 第142-145页 |
二、叙述贯串 | 第145-146页 |
第三节 叙述蕴势与叙述运势 | 第146-150页 |
一、叙述蕴势 | 第147-148页 |
二、叙述运势 | 第148-150页 |
小结 | 第150-152页 |
下篇 开端功能论 | 第152-233页 |
第七章 开端与时间 | 第152-173页 |
第一节 开端时间建构与叙述框架 | 第153-159页 |
一、叙述与时间意识 | 第153-155页 |
二、时间与叙事整体性 | 第155-157页 |
三、时间与叙述框架 | 第157-159页 |
第二节 开端时间变形与叙述动力 | 第159-166页 |
一、开端时间变形种种 | 第160-164页 |
二、时间变形与叙述动力 | 第164-166页 |
第三节 “时空体”与象征叙述 | 第166-171页 |
一、时间思考与时间意象 | 第167-169页 |
二、“时空体”与象征叙述 | 第169-171页 |
小结 | 第171-173页 |
第八章 开端与空间 | 第173-193页 |
第一节 开端空间转喻与叙述情境 | 第173-181页 |
一、空间与时间的并行 | 第173-176页 |
二、大背景与叙述定位 | 第176-178页 |
三、特定场景与叙述寓言 | 第178-181页 |
第二节 开端空间隐喻与叙述补偿 | 第181-188页 |
一、叙述一致性补偿 | 第182-185页 |
二、叙述动力补偿 | 第185-188页 |
第三节 “空时体”与并置叙述 | 第188-192页 |
一、从空间形式到空间化 | 第188-189页 |
二、“空时体”与并置叙述 | 第189-192页 |
小结 | 第192-193页 |
第九章 开端与叙述者 | 第193-213页 |
第一节 开端叙述者与叙述身份 | 第194-201页 |
一、开端叙述者模式 | 第194-196页 |
二、叙述者的身份意义 | 第196-201页 |
第二节 叙述态度与叙述距离 | 第201-206页 |
一、叙述态度的建立 | 第201-204页 |
二、叙述距离的掌控 | 第204-206页 |
第三节 开端叙述干预 | 第206-213页 |
一、意识形态影响 | 第207-209页 |
二、可靠与不可靠的叙述干预 | 第209-211页 |
三、个性化与非个性化叙述干预 | 第211-213页 |
小结 | 第213页 |
第十章 开端与读者 | 第213-233页 |
第一节 开端与叙述交流 | 第214-220页 |
一、读者需求推动小说形式的发展 | 第214-216页 |
二、作为写-读桥梁的小说开端 | 第216-220页 |
第二节 开端与阅读接受 | 第220-224页 |
一、引导读者期待 | 第220-222页 |
二、关照读者逻辑 | 第222-224页 |
第三节 开端模式与读者角色 | 第224-231页 |
一、传统模式与经验体验 | 第225-228页 |
二、现代模式与经验构形 | 第228-231页 |
小结 | 第231-233页 |
结语 | 第233-237页 |
参考文献 | 第237-248页 |
附表一:中国小说引证举隅 | 第248-250页 |
附表二:西方小说引证举隅 | 第250-255页 |
后记 | 第255-25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256-2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