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1 绪论 | 第11-22页 |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 ·利用外资与工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形势分析 | 第11-12页 |
| ·利用内资与工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形势分析 | 第12-14页 |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 ·现实意义 | 第14页 |
|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 ·国外研究 | 第14-16页 |
| ·国内研究 | 第16-17页 |
| ·研究假设与假说 | 第17-18页 |
| ·研究假设 | 第17-18页 |
| ·研究假说 | 第18页 |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 ·技术路线 | 第21页 |
| ·可能的创新 | 第21-22页 |
| 2 基本范畴与研究基础 | 第22-40页 |
| ·内资与外资的界定 | 第22-23页 |
| ·内资的界定 | 第22页 |
| ·外资的界定 | 第22-23页 |
| ·内资与外资的互相影响机制分析 | 第23-26页 |
| ·互补机制 | 第24-25页 |
| ·资本形成过程中的互补 | 第24页 |
| ·配套产业链形式的互补 | 第24-25页 |
| ·形成产业集群式的互补 | 第25页 |
| ·竞争机制 | 第25-26页 |
| ·外资投向的分析 | 第25-26页 |
| ·内资投向的分析 | 第26页 |
| ·工业产业结构升级的界定及一般分析 | 第26-29页 |
| ·工业产业结构升级的界定 | 第26-27页 |
| ·工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分析 | 第27-29页 |
| ·内资影响工业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分析 | 第29-32页 |
| ·积极影响 | 第29-30页 |
| ·消极影响 | 第30-32页 |
| ·外资影响工业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分析 | 第32-37页 |
| ·积极影响 | 第32-34页 |
| ·消极影响 | 第34-37页 |
| ·相关研究方法的回顾与本文研究方法的选取 | 第37-40页 |
| ·研究方法回顾 | 第37-39页 |
| ·钱纳里和库兹涅茨的“标准模式” | 第38页 |
| ·衡量高技术产业份额的方法 | 第38页 |
| ·衡量生产要素密集度变化及高级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方法 | 第38-39页 |
| ·研究方法选取 | 第39-40页 |
| 3 内资、外资的利用在江苏省工业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的现状分析 | 第40-47页 |
| ·江苏省工业产业结构的演变 | 第40-41页 |
| ·江苏省工业产业总体发展现状分析 | 第41-42页 |
| ·内资、外资利用在江苏省工业产业结构升级中的现状分析 | 第42-44页 |
| ·江苏省工业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44-47页 |
| 4 内资、外资对江苏省工业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度分析 | 第47-68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47-48页 |
| ·工业产业结构变化方面 | 第47页 |
| ·内资、外资对工业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度方面 | 第47-48页 |
| ·相关数据的选取 | 第48-50页 |
| ·初步结论的得出 | 第50-61页 |
| ·江苏省工业产业结构变化分析 | 第50-52页 |
| ·江苏省工业产业结构变化的行业贡献度分析 | 第52-55页 |
| ·江苏省内资工业与外资工业结构变化比较 | 第55-56页 |
| ·江苏省内资工业与外资工业三类产业比重变化比较 | 第56-60页 |
| ·初步结论 | 第60-61页 |
| ·第一轮验证——内外资工业贡献度的比较分析 | 第61-62页 |
| ·第二轮验证——单位内外资工业贡献度的比较分析 | 第62-64页 |
| ·第三轮验证——内外资工业中具体行业的贡献度比较分析 | 第64-66页 |
| ·结论 | 第66-68页 |
| 5 优化内外资结构促进江苏省工业产业结构升级 | 第68-72页 |
| ·调整内资和外资的产业政策 | 第68页 |
| ·提高内资的吸收再创新能力 | 第68-70页 |
| ·利用外资发展内资高端工业 | 第70-71页 |
| ·利用外资改造内资传统工业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