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糊理论的车辆主动悬架控制策略与仿真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悬架的分类 | 第9-11页 |
·主动悬架的实际应用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1-13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汽车舒适性评价方法 | 第14-18页 |
·人体振动特性及评价标准 | 第14-15页 |
·人体振动特性 | 第14页 |
·振动特性对人体的影响 | 第14-15页 |
·全身承受振动的评价标准 | 第15页 |
·汽车平顺性评价方法 | 第15-17页 |
·ISO2631 评价标准 | 第16页 |
·国家标准 | 第16-17页 |
·悬架性能的典型评价指标 | 第17-18页 |
第三章 主动悬架系统的数学模型 | 第18-24页 |
·主动悬架的数学模型 | 第18-20页 |
·概述 | 第18-19页 |
·两自由度主动悬架模型 | 第19-20页 |
·随机路面模型 | 第20-24页 |
·路面不平度的功率谱 | 第21-22页 |
·空间功率谱和时间功率谱的转化关系 | 第22-24页 |
第四章 主动悬架的模糊控制理论 | 第24-37页 |
·模糊集合与隶属函数 | 第24-27页 |
·模糊集合 | 第24-25页 |
·模糊子集的表示方法 | 第25页 |
·模糊子集的运算及其性质 | 第25页 |
·隶属函数 | 第25-27页 |
·模糊关系及其合成 | 第27-30页 |
·模糊关系的定义及表示 | 第27-28页 |
·模糊关系的运算及性质 | 第28-29页 |
·模糊关系的合成 | 第29-30页 |
·模糊推理 | 第30-34页 |
·模糊语言 | 第30-33页 |
·模糊推理方法 | 第33-34页 |
·模糊控制原理和设计方法 | 第34-37页 |
·模糊控制系统组成 | 第34-35页 |
·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 | 第35-36页 |
·模糊控制器设计的基本方法 | 第36-37页 |
第五章 主动悬架控制理论研究 | 第37-46页 |
·PID 控制 | 第37-40页 |
·PID 控制的基本原理 | 第37-39页 |
·主动悬架系统的PID 控制 | 第39页 |
·PID 控制器参数的整定 | 第39-40页 |
·主动悬架的模糊控制 | 第40-44页 |
·确定模糊控制器的结构 | 第40页 |
·输入输出变量的模糊化 | 第40-41页 |
·确定量化因子和比例因子 | 第41-42页 |
·建立模糊控制规则 | 第42-43页 |
·模糊推理 | 第43页 |
·解模糊 | 第43-44页 |
·主动悬架的模糊PID 控制 | 第44-46页 |
·模糊PID 控制原理 | 第44-45页 |
·主动悬架的模糊PID 控制 | 第45-46页 |
第六章 仿真建模及仿真结果分析 | 第46-52页 |
·仿真环境介绍 | 第46-47页 |
·Matlab 的发展历程和影响 | 第46页 |
·Matlab 在控制系统设计中的应用 | 第46-47页 |
·Simulink 技术简介 | 第47页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47-51页 |
·不同控制方法下的车身加速度比较 | 第48-49页 |
·不同控制方法下的悬架动挠度比较 | 第49-51页 |
·不同控制方法下的车轮动载荷比较 | 第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第七章 总结及展望 | 第52-54页 |
·总结 | 第52页 |
·建议和展望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作者简介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