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前言 | 第13-15页 |
一、胡锦涛统一战线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第15-21页 |
(一) 国际局势错综复杂 | 第15-17页 |
1. 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成为当今世界时代潮流 | 第15-16页 |
2. 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 第16页 |
3. 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日益加剧 | 第16-17页 |
(二) 国内环境日新月异 | 第17-21页 |
1. 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深刻变革 | 第17页 |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提出 | 第17-18页 |
3. 我国既处在发展机遇期,又处在矛盾凸显期 | 第18-21页 |
二、胡锦涛统一战线思想的理论来源 | 第21-29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统一战线思想 | 第21-25页 |
1. 马克思、恩格斯的统一战线思想 | 第21-23页 |
2. 列宁的统一战线思想 | 第23-25页 |
(二) 中央三代领导核心的统一战线思想 | 第25-29页 |
1. 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 | 第25-27页 |
2. 邓小平的统一战线思想 | 第27-28页 |
3. 江泽民的统一战线思想 | 第28-29页 |
三、胡锦涛统一战线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9-45页 |
(一) 关于统一战线的基本理论问题 | 第29-31页 |
1. 统一战线的战略地位和重大作用 | 第29-30页 |
2. 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和发展目标 | 第30页 |
3. 统一战线的性质和工作范围 | 第30-31页 |
4. 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 第31页 |
(二) 关于统一战线中的政党关系问题 | 第31-34页 |
1.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第32-33页 |
2. 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 第33-34页 |
(三) 关于统一战线中的民族关系问题 | 第34-36页 |
1. 正确认识我国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 | 第34-35页 |
2.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第35页 |
3. 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 第35-36页 |
(四) 关于统一战线中的宗教关系问题 | 第36-38页 |
1. 正确认识和把握现阶段我国的宗教问题 | 第36页 |
2. 全面理解和认真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 第36-37页 |
3. 加强和改善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 | 第37-38页 |
(五) 关于统一战线中的阶层关系问题 | 第38-40页 |
1. 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 | 第38页 |
2. 切实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统战工作 | 第38-39页 |
3. 妥善处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 | 第39-40页 |
(六) 关于统一战线中的海内外同胞关系问题 | 第40-41页 |
1. 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 第40页 |
2.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 第40-41页 |
3. 重视侨务工作,发挥侨务资源优势 | 第41页 |
(七) 关于国际统一战线问题 | 第41-45页 |
1. 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 | 第42页 |
2. 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 第42-43页 |
3. 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 | 第43-45页 |
四、胡锦涛统一战线思想的特点 | 第45-49页 |
(一) 开放性与包容性 | 第45-46页 |
(二) 战略性与策略性 | 第46页 |
(三) 民族性与国际性 | 第46-49页 |
五、胡锦涛统一战线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49-55页 |
(一) 胡锦涛统一战线思想的理论价值 | 第49-50页 |
1. 是对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第49页 |
2. 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完善 | 第49-50页 |
(二) 胡锦涛统一战线思想的现实意义 | 第50-55页 |
1. 有利于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 | 第50-51页 |
2. 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51-52页 |
3. 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 第52-5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1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