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复合化理念的高校教学区规划设计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2-20页 |
·经济时代背景 | 第12-13页 |
·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背景 | 第13-16页 |
·我国高校校园规划背景 | 第16-20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0-21页 |
·国外研究 | 第20-21页 |
·国内研究 | 第21页 |
·研究的对象、意义、目的 | 第21-22页 |
·研究的对象 | 第21-22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22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22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2-24页 |
·高校教学区 | 第22-23页 |
·复合化 | 第23-24页 |
·研究的方法以及逻辑框架 | 第24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24页 |
·研究的框架 | 第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二章 高校复合型教学区规划设计理论概述 | 第26-39页 |
·相关理论概述 | 第26-30页 |
·基于紧凑密集型城市设计理论 | 第26-27页 |
·基于复杂系统的城市设计理论 | 第27-28页 |
·大学生行为心理学理论 | 第28-30页 |
·高校复合型教学区的概述 | 第30-35页 |
·高校复合型教学区的含义 | 第30-32页 |
·高校复合型教学区规划的目的 | 第32-33页 |
·高校复合型教学区规划的特点 | 第33-35页 |
·高校复合型教学区的“复合”特性分析 | 第35-36页 |
·多功能的复合 | 第35页 |
·多层次的复合 | 第35页 |
·多形态的复合 | 第35-36页 |
·多环境的复合 | 第36页 |
·多文化的复合 | 第36页 |
·高校复合型教学区规划原则 | 第36-38页 |
·整体性原则 | 第36-37页 |
·复合性原则 | 第37-38页 |
·开放性原则 | 第38页 |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高校复合型教学区布局分析 | 第39-62页 |
·复合型教学区规划布局影响因素 | 第39-43页 |
·校园的选址 | 第39-40页 |
·校园的规模 | 第40-41页 |
·校园的人文因素 | 第41-42页 |
·设计理念的影响 | 第42-43页 |
·复合型教学区规划布局类型 | 第43-55页 |
·单体复合型 | 第43-49页 |
·集群复合型 | 第49-53页 |
·自组织复合型 | 第53-55页 |
·单体、集群复合型教学区的适应范围比较分析 | 第55-57页 |
·单体、集群复合型的普遍性 | 第55页 |
·单体复合型的适应范围分析 | 第55-56页 |
·集群复合型的适应范围分析 | 第56-57页 |
·复合型教学区的布局要点分析 | 第57-61页 |
·合理选型、整合资源 | 第57-59页 |
·适度复合、激发活力 | 第59-60页 |
·预留空间、弹性生长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高校复合型教学区的功能规划设计 | 第62-80页 |
·教学区功能复合化概述 | 第62-68页 |
·复合功能的组成要素 | 第62-63页 |
·复合功能的特性 | 第63-65页 |
·功能的复合相关性分析 | 第65-67页 |
·复合型教学区功能组织的原则 | 第67-68页 |
·教学区功能复合化的方式与层次 | 第68-75页 |
·功能的复合方式 | 第68-72页 |
·功能的复合层次 | 第72-75页 |
·教学区的功能复合化设计策略 | 第75-77页 |
·功能的整合——功能的一体化组合 | 第75-76页 |
·功能的激发——互补功能的就近组合 | 第76-77页 |
·功能的时段——功能运作时间的互补性 | 第77页 |
·功能的灵活——功能适度的多义化、开放性 | 第77页 |
·教学区功能复合化设计实践 | 第77-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五章 高校复合型教学区的空间规划设计 | 第80-106页 |
·教学区空间复合化概述 | 第80-83页 |
·空间的复合化的含义 | 第80页 |
·空间复合化的特征 | 第80-81页 |
·空间复合化与功能复合化的关系 | 第81页 |
·空间复合化的原则 | 第81-83页 |
·教学区的空间多层次复合方式 | 第83-87页 |
·中心聚合式 | 第83-84页 |
·带状聚合式 | 第84-85页 |
·网格聚合式 | 第85-86页 |
·混合式 | 第86-87页 |
·教学区空间界面的复合化设计 | 第87-95页 |
·空间的侧界面复合 | 第88-91页 |
·空间的底界面复合 | 第91-93页 |
·空间的顶界面复合 | 第93-95页 |
·教学区空间复合化设计优化策略 | 第95-103页 |
·注重空间的文脉表达——人文信息的复合 | 第95-99页 |
·改善空间的生态环境——自然要素的融合 | 第99-100页 |
·提高空间的可识别性——空间要素的强化 | 第100-103页 |
·教学区空间复合化设计实践 | 第103-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思考 | 第106-108页 |
·总结 | 第106-107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06页 |
·研究策略的建构 | 第106-107页 |
·思考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附件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