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论文

我国基层法庭民事诉讼证据收集制度的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前言第7-10页
 一、 研究对象的选择第7-8页
 二、 研究的方法第8-10页
第一章 我国民事诉讼证据收集制度概述第10-23页
 一、 我国民事诉讼证据收集的含义第10-13页
  (一) 民事诉讼证据收集的概念界定第10-11页
  (二) 我国民事诉讼证据收集的种类第11-13页
 二、 民事诉讼证据收集制度的价值分析第13-18页
  (一) 民事诉讼证据收集制度的价值第13-16页
  (二) 我国基层法庭民事诉讼证据收集追求的主要价值分析——从我国基层法庭的特点出发第16-18页
 三、 我国民事诉讼证据收集制度的历史沿革第18-23页
  (一) 职权主义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82年《民事诉讼法(试行)》颁布之前第19页
  (二) 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混合阶段:1982年《民事诉讼法(试行)》颁布后至1991年《民事诉讼法》颁布前第19-20页
  (三) 当事人为主阶段:1991年《民事诉讼法》颁布至今第20-23页
第二章 我国基层法庭民事证据收集的运作现状及评析第23-46页
 一、 当前我国基层法庭民事证据收集运作之司法环境变化第23-27页
  (一) 基层法庭收案类型之改变第23-24页
  (二) 基层当事人权利意识和证据意识之增强第24-25页
  (三) 基层法庭“软硬件”水平之提高第25页
  (四) 基层法庭民事案件代理率之提高第25-26页
  (五) 证人出庭率之提高第26-27页
 二、 民事证据的收集在基层法庭所受的制约第27-34页
  (一) 受当事人诉讼意识和诉讼能力的制约第27-28页
  (二) 受当事人收集证据手段匮乏的制约第28-29页
  (三) 受基层司法服务水平的制约第29-30页
  (四) 受《证据规定》对法院依职权调查取证的范围过分限缩的制约第30-31页
  (五) 受相关机关单位不配合取证的制约第31-33页
  (六) 受证人证言采信率低的制约第33-34页
 三、 基层司法实践中法官对证据收集的变通做法第34-40页
  (一) 重视“客观真实”,在证据收集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34-36页
  (二) 对法院依职权调查范围做出变通第36-37页
  (三) 通过释明做好举证指导第37-38页
  (四) 对证人证言收集工作的变通第38-40页
 四、 我国基层法庭民事证据收集制度现状之成因探析第40-46页
  (一) 政治、经济因素的作用第40-41页
  (二) 初级阶段现实国情的影响第41-42页
  (三) 传统诉讼模式与现代司法理念的冲突与磨合的结果第42-43页
  (四) 传统历史文化的制约第43-45页
  (五) 社会转型期社会信仰和诚信的缺失第45-46页
第三章 民事诉讼证据收集制度在基层法庭适用的调适与完善的建议第46-58页
 一、 民事证据收集制度应当遵循的原则第46-49页
  (一) 合理配置当事人和法官在证据收集中的责任的原则第46-47页
  (二) 诚实信用的原则第47-48页
  (三) 司法为民的原则第48-49页
 二、 加强当事人自我负责的能力——保障当事人主导证据的收集与提供第49-54页
  (一) 增强当事人的诉讼能力第49-50页
  (二) 赋予当事人及其代理律师收集证据的方法,保障当事人收集证据的权利第50-53页
  (三) 规范和完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第53-54页
 三、 平衡当事人的诉讼能力——加强法院在证据领域的辅助作用第54-58页
  (一) 适当扩大法庭的依职权调查取证的范围第54-55页
  (二) 加强法官的释明义务第55-58页
结语第58-59页
附录一:用于检索案卷的表格第59-60页
附录二:关于基层法庭民事证据收集制度运行的问卷之法官篇第60-63页
附录三:关于基层法庭民事证据收集访谈提纲之当事人篇第63-64页
附录四:关于基层法庭民事证据收集访谈提纲之律师篇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事人的诉讼促进义务研究
下一篇:排除合理怀疑:有罪判决证明标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