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论文

当事人的诉讼促进义务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引言第7-9页
第一章 当事人的诉讼促进义务概述第9-19页
 第一节 当事人诉讼促进义务提出的制度背景——集中审理原则第9-11页
  一、从并行审理到集中审理——大陆法系民事诉讼程序结构的变迁第9-10页
  二、集中审理原则下当事人的诉讼促进义务的提出第10-11页
 第二节 当事人诉讼促进义务的具体内容第11-17页
  一、当事人诉讼促进义务的内涵解析第11-15页
  二、当事人诉讼促进义务的基本类型第15-16页
  三、违反当事人诉讼促进义务的法律后果第16-17页
 第三节 当事人诉讼促进义务的价值分析第17-19页
  一、诉讼的效率与当事人的诉讼促进义务第17-18页
  二、程序公正与当事人的诉讼促进义务第18-19页
第二章 域外当事人诉讼促进义务的比较分析——以德日法制为中心第19-36页
 第一节 德国第19-26页
  一、程序的加快与集中原则第19页
  二、程序加快原则下当事人诉讼促进义务的规范第19-25页
  三、当事人诉讼促进义务的司法实践第25-26页
 第二节 日本第26-31页
  一、争点集中审理制度第26-27页
  二、争点集中审理制度下当事人诉讼促进义务的规范第27-29页
  三、当事人诉讼促进义务的司法实践第29-31页
 第三节 比较分析之启示第31-36页
  一、当事人诉讼促进义务以争点整理程序为依托第31页
  二、课予当事人诉讼促进义务的同时强调法官诉讼中的职责第31-32页
  三、课予当事人诉讼促进义务的同时强化当事人的程序性权利第32-33页
  四、加速与集中程序应兼顾纠纷的一次性解决第33-34页
  五、失权的宽严程度与集中审理的集中度及程序进行的可预测性正相关第34页
  六、违反促进义务的法律后果具多样性和灵活性,失权效不是最佳选择第34-36页
第三章 当事人诉讼促进义务的域内考察第36-52页
 第一节 我国民事诉讼的结构模式第36-38页
 第二节 当事人诉讼促进义务的立法与司法解释第38-43页
  一、提出主张和抗辩方面第38页
  二、提出证据和证据申请方面第38-43页
 第三节 当事人诉讼促进义务的司法实践第43-46页
  一、答辩制度第43页
  二、举证时限与证据失权制度第43-46页
 第四节 对法律规范与司法实践的反思第46-52页
  一、争点整理机制粗陋,举证时限制度缺乏必要的逻辑起点第46-47页
  二、将攻击防御本身作为举证时限调整的对象不利于诉讼经济第47页
  三、逾期答辩不失权,逾期提出证据有失权之虞,逻辑上难以自洽第47-48页
  四、当事人的证据收集权保障不足掣肘证据方法的及时提出第48页
  五、法官诉讼中职权不当弱化,当事人践行诉讼促进义务缺乏必要协助第48-49页
  六、审限制度与当事人自我责任存有冲突,举证时限易遭不当限缩第49-51页
  七、“新的证据”大范围存在,证据失权近乎成具文第51页
  八、费用制裁适用范围过窄,举证时限制度名存实亡第51-52页
第四章 完善我国当事人诉讼促进义务的构想第52-65页
 第一节 完善集中式审理的程序结构第52-53页
 第二节 具体的立法建议第53-61页
  一、规定当事人一般的诉讼促进义务第53-54页
  二、充实特别的诉讼促进义务的类型第54-56页
  三、完善违反义务的法律后果第56-61页
 第三节 相关配套制度的完善第61-65页
  一、完善以争点整理为核心的审前准备程序第61-62页
  二、完善证据收集制度第62-63页
  三、强化法官在诉讼中的职责第63-64页
  五、改革审限制度和法官考评机制第64-65页
余论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70-71页
致谢第71-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浅谈我国股东代表诉讼制度
下一篇:我国基层法庭民事诉讼证据收集制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