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 引言 | 第10-12页 |
1、地缘势力的引入 | 第10-12页 |
2、西安事变的引入 | 第12页 |
(二) 西安事变的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三) 本文选题 | 第15-18页 |
1、研究内容的阐述 | 第15-16页 |
2、研究的方法和不足 | 第16-18页 |
一、事变前地缘势力齐聚西安 | 第18-34页 |
(一) 事变前的势力格局 | 第18-21页 |
1、我国的势力格局 | 第18-19页 |
2、陕西省的势力格局 | 第19-21页 |
(二) 参与事变的地缘势力介绍 | 第21-23页 |
1、东北军 | 第21-22页 |
2、西北军 | 第22页 |
3、南京中央军 | 第22-23页 |
(三) 事变前地缘势力之间的关系 | 第23-27页 |
1、东北军与南京中央军既联合又对立 | 第23-24页 |
2、西北军和南京中央军貌合神离 | 第24-25页 |
3、东北军和西北军走向联合 | 第25页 |
4、陕北军和东北军、西北军及南京中央军 | 第25-27页 |
(四) 事变前的地缘势力的处境 | 第27-31页 |
1、东北军和西北军在南京中央军、陕北军的夹缝中生存 | 第27-28页 |
2、东北军、日本、南京中央军之间的三角矛盾 | 第28-30页 |
3、南京中央军来陕督战 | 第30-31页 |
(五) 结语 | 第31-34页 |
二、事变中地缘势力在西安博弈 | 第34-54页 |
(一) 事变的相关考证 | 第34-37页 |
1、捉蒋时间 | 第34-36页 |
2、陕北决策 | 第36-37页 |
(二) 势力通电解析 | 第37-47页 |
1、东北军和西北军 | 第37-40页 |
2、地方势力 | 第40-42页 |
3、国际势力 | 第42-43页 |
4、其他 | 第43-45页 |
5、势力通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第45-47页 |
(三) 地缘势力的博弈 | 第47-50页 |
1、东北军和西北军与南京中央军的博弈 | 第47-49页 |
2、东北军和西北军与南京中央军合作的考量 | 第49-50页 |
(四) 其他势力的考量 | 第50-52页 |
(五) 结语 | 第52-54页 |
三、事变后的地缘势力 | 第54-64页 |
(一) 事变的后续发展 | 第54-56页 |
1、东北军和西北军首领被扣 | 第54-55页 |
2、东北军和西北军面临的甲乙方案 | 第55-56页 |
3、国共继续谈判 | 第56页 |
(二) 地缘势力的损益 | 第56-58页 |
1、东北军 | 第56-57页 |
2、西北军 | 第57页 |
3、南京中央军 | 第57-58页 |
4、陕北军 | 第58页 |
5、从国家的角度来讲 | 第58页 |
(三) 地缘势力格局的变化 | 第58-63页 |
1、事变前 | 第58-60页 |
2、事变后 | 第60-61页 |
3、格局变化的原动力 | 第61-63页 |
(四) 结语 | 第63-64页 |
四、近代地缘势力 | 第64-72页 |
(一) 近代地缘势力的特点 | 第64-65页 |
(二) 近代地缘势力的模式 | 第65-68页 |
1、抛物线型 | 第66-67页 |
2、马鞍型 | 第67页 |
3、阶梯型 | 第67-68页 |
4、模式之间的关系 | 第68页 |
(三) 近代地缘势力的类型及其转换 | 第68-70页 |
1、势力类型 | 第68-69页 |
2、类型的转换 | 第69页 |
3、事件对于势力类型的激活作用 | 第69-70页 |
(四) 结语 | 第70-72页 |
结语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