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车辆侧碰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近年来我国车辆碰撞事故发展情况 | 第11页 |
·汽车交通事故的过程与形式 | 第11-12页 |
·汽车侧碰类型及乘员损伤机理 | 第12-13页 |
·汽车安全性 | 第13-15页 |
·汽车主动安全性 | 第13页 |
·汽车被动安全性 | 第13-15页 |
·汽车侧面碰撞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 第18-19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8页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课题的拟完成的研究目标 | 第19页 |
·论文的框架结构 | 第19-21页 |
第2章 汽车侧碰过程计算机仿真基本理论与方法 | 第21-36页 |
·汽车侧碰过程中基本力学方程 | 第21-25页 |
·显式有限元理论与基本方法 | 第25-28页 |
·物体的变形描述 | 第25-26页 |
·更新拉格朗日方程 | 第26-28页 |
·薄壳理论与单元 | 第28-31页 |
·接触界面的处理方法 | 第31-35页 |
·接触—碰撞的数值计算方法 | 第31-32页 |
·接触—碰撞算法的有限元实现 | 第32-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汽车前门防撞梁计算机仿真建模 | 第36-52页 |
·建模依据 | 第36-39页 |
·FMVSS 214(side door strength)侧面碰撞法规 | 第36-37页 |
·基于 FMVSS214 法规车门强度试验 | 第37-38页 |
·FMVSS214 侧门强度结果评价 | 第38-39页 |
·车型选择 | 第39页 |
·防撞梁建模技术与要点 | 第39-43页 |
·网格划分 | 第39-41页 |
·材料模型 | 第41页 |
·接触界面 | 第41-42页 |
·边界条件 | 第42-43页 |
·车门及防撞梁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3-47页 |
·建模仿真软件简介 | 第43页 |
·仿真平台搭建 | 第43-44页 |
·车门整体模型建立 | 第44-47页 |
·模型数据分析 | 第47-51页 |
·刚性柱速度曲线分析 | 第47-48页 |
·模型能量及撞击力分析 | 第48-49页 |
·模型沙漏能分析 | 第49-50页 |
·车门变形过程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防撞梁设计方案研究 | 第52-72页 |
·防撞梁碰撞系统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 第52-56页 |
·模型建立原则 | 第52-53页 |
·防撞梁性能评价 | 第53-55页 |
·基于评价因素的模型数据分析 | 第55-56页 |
·不同截面形状梁的质量一致性计算方法 | 第56-57页 |
·防撞梁结构设计方案 | 第57-70页 |
·方形截面梁壁厚的影响 | 第57-59页 |
·梯形截面梁设计方案 | 第59-65页 |
·原防撞梁强化槽设计方案 | 第65-67页 |
·原防撞梁顶边与梁壁之间圆角设计方案 | 第67-70页 |
·四种方案对比分析 | 第70-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5章 防撞梁截面最优化研究 | 第72-85页 |
·建立优化问题 | 第73页 |
·实验设计 | 第73-76页 |
·实验设计概述 | 第74-75页 |
·单因素实验设计 | 第75-76页 |
·防撞梁近似数学模型建立 | 第76-81页 |
·主要近似数学模型理论基础及应用范围 | 第76-79页 |
·防撞梁移动最小二乘近似数学模型 | 第79-81页 |
·HyperStudy 优化结果与 Ls-dyna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81-82页 |
·圆角半径的最优化 | 第81页 |
·基于近似模型防撞梁优化结构有效性验证 | 第81-82页 |
·防撞梁最终优化结果与原模型对比分析 | 第82-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结论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