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1章 选题背景及文献综述 | 第11-27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超级电容器概述 | 第12-16页 |
·超级电容器的发展历史 | 第12-13页 |
·超级电容器的分类 | 第13页 |
·双电层电容器 | 第13-15页 |
·赝电容电容器 | 第15-16页 |
·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 | 第16-24页 |
·炭电极材料 | 第16-21页 |
·氧化物电极材料 | 第21-23页 |
·导电聚合物电极材料 | 第23-24页 |
·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论文的提出和内容 | 第26-27页 |
第2章 研究方法 | 第27-35页 |
·材料表征 | 第27-30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27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27页 |
·X射线衍射仪 | 第27-28页 |
·拉曼光谱分析仪 | 第28页 |
·氮吸附测试 | 第28-29页 |
·Zeta电位测试 | 第29-30页 |
·电极的制备及测试 | 第30-31页 |
·扣式器件电极的制备及组装 | 第30-31页 |
·三电极测试系统 | 第31页 |
·电化学分析 | 第31-35页 |
·循环伏安法 | 第32-33页 |
·恒电流充放电 | 第33-35页 |
第3章 中间相沥青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孔结构的调节 | 第35-53页 |
·引言 | 第35-36页 |
·活性炭前驱体的选择 | 第36-37页 |
·中间相沥青基活性炭的制备工艺 | 第37-39页 |
·预炭化工艺 | 第37页 |
·活化工艺 | 第37-39页 |
·炭化、活化工艺对活性炭微观结构的影响 | 第39-44页 |
·微观形貌分析 | 第39-40页 |
·XRD分析 | 第40-41页 |
·直接活化的活性炭孔结构分析 | 第41-42页 |
·预炭化对活性炭孔结构的调节 | 第42-44页 |
·电化学分析 | 第44-51页 |
·微观结构对活性炭电化学的影响 | 第45-47页 |
·比电容与孔结构的关系 | 第47-51页 |
·循环寿命测试 | 第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4章 一种具有可调石墨化度多孔炭的制备方法 | 第53-64页 |
·引言 | 第53页 |
·实验方法 | 第53-55页 |
·微观形貌 | 第55-56页 |
·石墨化度的表征 | 第56-58页 |
·XRD分析 | 第56-57页 |
·拉曼光谱分析 | 第57-58页 |
·比表面及孔结构分析 | 第58-61页 |
·导电性测试 | 第61-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通过Ba~(2+)、K~+的隧道嵌入对α型二氧化锰 | 第64-83页 |
·引言 | 第64-65页 |
·实验方案的原理分析及设计 | 第65-67页 |
·实验原理分析 | 第65-66页 |
·实验方案设计 | 第66-67页 |
·微观结构表征 | 第67-72页 |
·XRD表征 | 第67-69页 |
·微观结构表征 | 第69-70页 |
·比表面积与孔结构分析 | 第70-72页 |
·电化学分析 | 第72-81页 |
·TSM和SCM的共存性分析 | 第72-77页 |
·co-MnO_2各种电荷存储机理的定量计算 | 第77-81页 |
·小结 | 第81-83页 |
第6章 石墨烯/二氧化锰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83-103页 |
·引言 | 第83-84页 |
·原理性分析及实验设计 | 第84-87页 |
·原理性分析 | 第84-86页 |
·实验设计 | 第86-87页 |
·反胶束法制备表面为正电的纳米二氧化锰颗粒 | 第87-91页 |
·石墨烯的制备与表征 | 第91-93页 |
·改性的二氧化锰和石墨烯的原位复合 | 第93-94页 |
·电化学分析 | 第94-98页 |
·石墨烯 | 第94-96页 |
·CTAB-MnO_2 | 第96页 |
·石墨烯/二氧化锰 | 第96-98页 |
·石墨烯/二氧化锰的多层膜(LBL)复合 | 第98-102页 |
·石墨烯/二氧化锰多层膜的制备与表征 | 第99-101页 |
·石墨烯/二氧化锰多层膜的电化学特性 | 第101-102页 |
·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6-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