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4页 |
| ·工业变频器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第11-16页 |
| ·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 | 第12-13页 |
| ·脉宽调制(PWM)技术的发展 | 第13-15页 |
| ·微处理器的发展 | 第15-16页 |
| ·变频调速传动系统的电磁兼容(EMC)技术 | 第16-21页 |
| ·变频调速系统的电磁干扰 | 第16-18页 |
| ·高次谐波主要危害 | 第18-20页 |
| ·抗电磁干扰的措施 | 第20-21页 |
| ·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 ·论文的工作内容 | 第23-24页 |
| 第2章 变频调速系统的调制算法与调速策略 | 第24-41页 |
| ·变频器拓扑及其原理 | 第24-26页 |
| ·交—交变频 | 第24-25页 |
| ·交—直—交变频 | 第25-26页 |
| ·变频调速策略 | 第26-29页 |
| ·基频以下调速 | 第27-28页 |
| ·基频以上调速 | 第28-29页 |
| ·变频调制原理 | 第29-41页 |
| ·正弦波脉宽调制(SPWM)技术 | 第29-31页 |
| ·电压空间矢量 PWM(SVPWM)控制技术原理 | 第31-41页 |
| 第3章 共模电压抑制、死区补偿技术及其仿真分析 | 第41-58页 |
| ·共模电压的定义及产生 | 第41-42页 |
| ·传统 SVPWM 控制技术的共模电压及其仿真分析 | 第42-44页 |
| ·传统 SVPWM 技术的共模电压分析 | 第42-43页 |
| ·SIMULINK 仿真 | 第43-44页 |
| ·共模电压、电流的危害以及其相互关系 | 第44-46页 |
| ·目前抑制共模电压的技术方案 | 第46-49页 |
| ·硬件解决方案——输出前馈有源滤波器 | 第46-47页 |
| ·软件解决方案之一——单序列 SVPWM | 第47-49页 |
| ·新的抑制共模电压的 SVPWM 算法及其仿真分析 | 第49-53页 |
| ·新抑制共模电压 SVPWM 算法的原理 | 第49-53页 |
| ·算法仿真 | 第53页 |
| ·变频传动系统的死区补偿技术 | 第53-58页 |
| ·传动系统中的死区效应 | 第53-56页 |
| ·死区补偿的原理 | 第56-58页 |
| 第4章 系统硬件设计 | 第58-87页 |
| ·硬件系统总体设计 | 第58页 |
| ·主回路设计及器件选择 | 第58-64页 |
| ·整流电路设计及器件选择 | 第59页 |
| ·滤波电路设计及器件选择 | 第59-60页 |
| ·上电保护设计及器件选择 | 第60-63页 |
| ·逆变电路设计及器件选择 | 第63-64页 |
| ·DSP 外围系统设计 | 第64-69页 |
| ·PWM 脉冲发生电路的设计 | 第65页 |
| ·RS232 通信接口设计 | 第65-66页 |
| ·I2C 总线电路的设计 | 第66-67页 |
| ·键盘电路设计 | 第67-68页 |
| ·手持设备接口电路 | 第68页 |
| ·LED 与 LCD 显示电路 | 第68-69页 |
| ·信号采样及滤波设计 | 第69-73页 |
| ·传感器选择 | 第69-70页 |
| ·电路设计 | 第70-72页 |
| ·PSPICE 仿真结果 | 第72-73页 |
| ·驱动系统设计 | 第73-78页 |
| ·IGBT 的工作特性及对驱动电路要求 | 第73-75页 |
| ·HCPL316J 工作原理及过流保护、欠压保护 | 第75-76页 |
| ·驱动电路设计 | 第76-78页 |
| ·电源系统设计 | 第78-87页 |
| ·电源方案的确定 | 第78-80页 |
| ·变压器设计 | 第80-83页 |
| ·电源系统电路设计 | 第83-87页 |
| 第5章 基于 DSP 的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第87-112页 |
| ·系统主程序 | 第87-92页 |
| ·系统初始化程序 | 第88-89页 |
| ·键盘查询程序 | 第89-90页 |
| ·状态处理程序 | 第90-92页 |
| ·SVPWM 的 PWM 生成 | 第92-102页 |
| ·TMS320F28x 的 PWM 硬件工作原理——对称 PWM 波形生成法 | 第92-93页 |
| ·SVPWM 的 DSP 实现方法 | 第93-102页 |
| ·共模电压抑制 SVPWM 的 PWM 生成 | 第102-104页 |
| ·死区补偿 SVPWM 的 PWM 生成 | 第104-105页 |
| ·A/D 采样程序 | 第105-108页 |
| ·A/D 转换的滤波方法 | 第106-107页 |
| ·本系统的 A/D 转换 | 第107-108页 |
| ·故障保护子程序 | 第108-109页 |
| ·启动曲线子程序 | 第109-110页 |
| ·电压调整程序 | 第110页 |
| ·系统软件抗干扰措施 | 第110-112页 |
| 第6章 系统调试和实验结果 | 第112-117页 |
| ·调试中问题与解决方案 | 第112-114页 |
| ·干扰问题 | 第112页 |
| ·C 语言编程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第112-114页 |
| ·测试电机参数 | 第114页 |
| ·输出电流波形 | 第114-115页 |
| ·共模电压波形 | 第115页 |
| ·开关电源测试波形 | 第115-117页 |
| 第7章 串级调速系统功率因数校正技术应用的研究 | 第117-129页 |
| ·引言 | 第117页 |
| ·PFC 串级调速系统的工作原理 | 第117-121页 |
| ·绕线电动机的串级调速方式 | 第117-118页 |
| ·绕线电动机的转子串电阻调速方式 | 第118-119页 |
| ·串级调速系统中 PFC 技术的应用原理 | 第119-121页 |
| ·基于 Scott 变压器的三相低频 PFC | 第121-125页 |
| ·采用 MATLAB 的仿真与分析 | 第125-128页 |
| ·结束语 | 第128-129页 |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9-132页 |
| ·课题总结 | 第129-130页 |
| ·未来展望 | 第130-1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2-136页 |
| 致谢 | 第136-13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7-138页 |
| 附录 | 第138-141页 |
| 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