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问题的提出以及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级配碎石层研究应用现状及问题 | 第12-15页 |
·国外研究应用现状 | 第12-14页 |
·国内研究应用现状 | 第14-15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15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级配设计层级配设计方法研究 | 第17-31页 |
·概述 | 第17页 |
·级配设计前需要说明的问题 | 第17-18页 |
·级配碎石在路面结构中的层位问题 | 第17页 |
·级配碎石集料的公称最大粒径问题 | 第17页 |
·级配碎石级配设计方面的经验 | 第17-18页 |
·经验法设计级配碎石 | 第18-21页 |
·概述 | 第18页 |
·我国和部分国家确定的级配碎石级配可行域 | 第18-19页 |
·根据经验法确定的本项目级配碎石的级配 | 第19-21页 |
·计算法确定级配碎石的级配 | 第21-28页 |
·概述 | 第21页 |
·贝雷法的基本原理 | 第21-26页 |
·计算法设计Coarse-graded 骨架密实型级配碎石实例 | 第26-28页 |
·经验法和计算法情况下各级配参数的比较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级配碎石材料性能研究 | 第31-50页 |
·概述 | 第31页 |
·级配碎石的原材料技术性能 | 第31-32页 |
·最大干密度与最佳含水量 | 第32-35页 |
·标准击实试验确定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 | 第32-33页 |
·振动成型法确定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 | 第33-34页 |
·标准击实试验与振动成型法效果对比 | 第34-35页 |
·混合料空隙率VV | 第35-38页 |
·测定混合料空隙率VV 的试验原理 | 第35-36页 |
·本项目测定四种级配碎石空隙率的步骤(以A 级配为例) | 第36页 |
·实测空隙率数据分析 | 第36-38页 |
·CBR 值 | 第38-41页 |
·本项目测定四种级配CBR 值的具体步骤与原理(以A 级配为例) | 第38-39页 |
·CBR 值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9-41页 |
·回弹模量 | 第41-47页 |
·概述 | 第41-42页 |
·级配碎石回弹模量的确定方法 | 第42-43页 |
·实测级配碎石层顶面当量回弹模量分析 | 第43-47页 |
·排水性能 | 第47-48页 |
·排水的重要性 | 第47页 |
·级配碎石材料排水性能指标 | 第47-48页 |
·级配碎石层作排水基层的合理使用 | 第48页 |
·塑性总变形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级配碎石层在典型路面结构中的有限元分析 | 第50-76页 |
·概述 | 第50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50-55页 |
·四种路面结构模型 | 第50页 |
·模型尺寸 | 第50-51页 |
·荷载 | 第51页 |
·边界条件 | 第51-52页 |
·层间接触 | 第52页 |
·有限元单元 | 第52-53页 |
·各层材料模型及参数 | 第53-55页 |
·路面结构设计控制指标 | 第55-56页 |
·概述 | 第55页 |
·路表弯沉 | 第55页 |
·土基顶面压应变 | 第55页 |
·结构层层底弯拉应力和弯拉应变 | 第55-56页 |
·结构层剪应力 | 第56页 |
·结构的累积塑性变形 | 第56页 |
·四种路面结构控制指标的力学响应 | 第56-73页 |
·概述 | 第56页 |
·路表弯沉(U-U3) | 第56-57页 |
·土基顶面压应变(E-E33) | 第57-58页 |
·结构层剪应力 | 第58-59页 |
·结构层层底弯拉应力(S-511)和弯拉应变(E-E11) | 第59-64页 |
·四种路面结构控制指标的峰值比较 | 第64-65页 |
·四种路面结构控制指标的敏感性分析 | 第65-73页 |
·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段检测结果对比 | 第73-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 第76-79页 |
·主要结论 | 第76-77页 |
·建议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以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4-85页 |
文献综述 | 第8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详细摘要 | 第96-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