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实名制的法理探析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6-8页 |
第一章 互联网社会关系与现实法律制度的对接 | 第8-23页 |
一、互联网与互联网空间性质剖析 | 第8-14页 |
(一) 互联网的概念及其工具属性 | 第8-12页 |
(二) 互联网空间的现实性 | 第12-14页 |
二、互联网社会关系的法律调整 | 第14-23页 |
(一) 互联网社会与现实社会 | 第14-15页 |
(二) 互联网中的社会关系与法律关系 | 第15-18页 |
(三) 互联网空间中法律调整的特殊性 | 第18-20页 |
(四) 互联网法律关系主体缺失及例证 | 第20-23页 |
第二章 互联网主体的一般理论及其分类 | 第23-31页 |
一、互联网主体的一般理论 | 第23-28页 |
(一) 互联网主体的哲学分析 | 第23-24页 |
(二) 互联网主体:现实主体的自我再造 | 第24-27页 |
(三) 互联网主体的交往特性分析 | 第27-28页 |
二、互联网主体的法律分类 | 第28-31页 |
(一) 按照法律形态标准的分类 | 第28-29页 |
(二) 按照是否实名化标准的分类 | 第29-31页 |
第三章 互联网主体实名化的必要性分析 | 第31-44页 |
一、互联网主体与现实社会主体的一致性 | 第31-34页 |
二、互联网非实名化主体的特征 | 第34-36页 |
(一) 间接性 | 第34-35页 |
(二) 隐匿性 | 第35页 |
(三) 变动性 | 第35-36页 |
三、互联网主体实名化的法律意义 | 第36-44页 |
(一) 法律关系主体的确定 | 第36-37页 |
(二) 法律功能的全面恢复 | 第37-41页 |
(三) 权利救济的便捷实现 | 第41-44页 |
第四章 网络实名制的制度方案及若干实践意义 | 第44-58页 |
一、网络实名制的制度方案 | 第44-50页 |
(一) 网络实名制的发展雏形 | 第44-47页 |
(二) 网络实名制的方案构想及可行性设计 | 第47-50页 |
二、网络实名制的实践意义 | 第50-58页 |
(一) 个体自由权利的保障 | 第50-53页 |
(二) 道德秩序的维护 | 第53-54页 |
(三) 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 | 第54-55页 |
(四) 电子商务制度构建的保障 | 第55-57页 |
(五) 其它制度意义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后记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