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对我国影子银行业务规模的影响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21页 |
1.2.1 关于影子银行的研究 | 第16-19页 |
1.2.2 关于宏观审慎的研究 | 第19-21页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21-22页 |
1.4 本文特色与创新点 | 第22-23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4.2 主要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2章 中国影子银行的现状及理论基础 | 第23-36页 |
2.1 中国影子银行的定义 | 第23-24页 |
2.2 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特征 | 第24-27页 |
2.2.1 监管缺失、透明度低 | 第24页 |
2.2.2 与传统商业银行业关系密切,缺乏独立性 | 第24-25页 |
2.2.3 杠杆率高 | 第25页 |
2.2.4 批发型的融资模式 | 第25页 |
2.2.5 交叉产品和业务的监管套利明显 | 第25-26页 |
2.2.6 期限错配 | 第26-27页 |
2.3 中国影子银行产生动因的理论基础分析 | 第27-32页 |
2.3.1 监管边界假设 | 第27-28页 |
2.3.2 监管套利理论 | 第28-31页 |
2.3.3 二元金融结构理论 | 第31-32页 |
2.4 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 | 第32页 |
2.5 中国影子银行的运行机制及组成现状 | 第32-36页 |
2.5.1 银信合作 | 第32-33页 |
2.5.2 委托贷款 | 第33-35页 |
2.5.3 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 | 第35-36页 |
第3章 协整模型构建和实证结果分析 | 第36-47页 |
3.1 变量定义 | 第36-43页 |
3.1.1 影子银行业务规模 | 第36-40页 |
3.1.2 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指标 | 第40-42页 |
3.1.3 控制变量 | 第42-43页 |
3.2 协整模型设定 | 第43页 |
3.3 统计性描述 | 第43页 |
3.4 实证检验与分析 | 第43-47页 |
3.4.1 单位根检验 | 第43-44页 |
3.4.2 协整检验 | 第44-45页 |
3.4.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5-47页 |
第4章 关于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建议 | 第47-51页 |
4.1 统一监管 | 第47-48页 |
4.2 风险隔离 | 第48-49页 |
4.3 降低杠杆 | 第49-50页 |
4.4 信息披露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