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社会关系、社会约制论文

交往异化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引言第10-12页
一、马克思的交往异化理论第12-24页
 (一) 《穆勒评注》中的交往异化第12-15页
  1. 货币是“异己的媒介”第12-14页
  2. 交换活动本身就是交往的异化第14-15页
 (二)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交往异化第15-17页
  1. 异化劳动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第15-16页
  2. 交往异化的根源之一——私有制第16-17页
 (三)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异化第17-20页
  1. 交往活动主体是现实的人第18页
  2. 交往异化的历史必然性第18-20页
 (四) 《1857-1858经济学手稿》中的交往异化第20-24页
  1. 交往异化视角下的三大社会形态第20-21页
  2. 马克思交往异化思想的发展逻辑第21-24页
二、哈贝马斯的交往异化理论第24-34页
 (一) 交往异化现象——“有意被扭曲的交往”或“伪交往”第24-25页
 (二) 异化现象的根源第25-30页
  1. 生活世界的涵义第25-26页
  2. 系统——可能入侵生活世界的致命因素第26-28页
  3. 生活世界殖民化第28-30页
 (三) 从交往的扭曲性走向交往的合理化第30-34页
  1. 重新定义交往行为第30页
  2. 交往行为的合理化第30-32页
  3. 理想的言谈环境第32-34页
三、两种交往异化理论的比较研究第34-39页
 (一) 理论背景不同第34-35页
 (二) 交往异化的根源不同第35-36页
  1. 马克思认为强制性分工、私有制是根源第35-36页
  2. 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殖民化是根源第36页
 (三) 扬弃异化的途径不同第36-37页
 (四) 对哈贝马斯交往异化理论的评价第37-39页
四、研究交往异化问题的现实意义第39-43页
致谢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多视线向DInSAR技术的三维同震形变场解算方法研究及应用
下一篇:地方性新闻频道研究--以重庆新闻频道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