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测绘学论文--大地测量学论文--电磁波测距和基线测量论文--无线电测距论文

基于多视线向DInSAR技术的三维同震形变场解算方法研究及应用

论文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2页
作者简介第12-13页
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3页
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3-14页
致谢第14-18页
论文插图及表格索引第18-20页
1. 引言第20-29页
   ·InSAR/DInSAR 发展现状第20-23页
   ·DInSAR 技术地震形变监测优势第23页
   ·DInSAR 测量视线向模糊问题第23-24页
   ·国内外3D 同震形变解算研究现状第24-26页
   ·三维同震形变场提取方法的提出第26-27页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7-28页
   ·研究意义第28-29页
2. 理论与方法研究第29-40页
   ·重轨干涉测量简介第29-32页
   ·直接解算模型第32-33页
   ·结合模拟法解算模型第33-35页
   ·结合Offsets 解算模型第35-39页
   ·GPS 测量LOS 向投影模型第39页
   ·小结第39-40页
3. 三种视角干涉测量直接解算3D 同震形变量—以改则地震为例第40-58页
   ·改则地震三视线向同震形变场获取与初步分析第40-45页
     ·研究区概况第40-41页
     ·干涉雷达数据处理与信息提取第41-43页
     ·同震干涉形变场特征初步分析第43-45页
   ·改则3D 形变场解算与精度评价第45-50页
     ·3D 形变场解算第45-47页
     ·解算过程精度评价第47-50页
   ·3D 形变场特征分析与三维显示第50-55页
     ·3D 形变场特征分析第50-52页
     ·3D 形变场三维显示第52-55页
   ·改则地震破裂模式第55-56页
   ·小结第56-58页
4. 升降轨干涉测量结合形变模拟解算3D 同震形变量—以于田地震为例第58-80页
   ·于田地震同震形变信息获取与初步分析第58-63页
     ·研究区概况第58-59页
     ·同震形变场信息提取第59-60页
     ·同震形变场特征初步分析第60-61页
     ·形变剖面线分析第61-63页
   ·于田地震同震形变场模拟第63-70页
     ·OKADA 弹性半空间模型第63-64页
     ·RNGCHN 程序第64-66页
     ·震源参数模拟第66-69页
     ·模拟3D 形变场获取第69-70页
   ·3D 同震形变场解算与精度评价第70-75页
     ·3D 同震形变场解算第70-72页
     ·精度评价第72-75页
   ·3D 形变场特征分析与三维显示第75-78页
     ·3D 形变场特征分析第75-76页
     ·3D 形变场三维显示第76-78页
   ·于田地震破裂模式第78-79页
   ·小结第79-80页
5. 升降轨干涉测量结合Offsets 解算3D 同震形变量—以巴姆地震为例第80-95页
   ·巴姆地震同震形变场信息提取第80-83页
     ·巴姆地震概况第80页
     ·同震干涉形变场信息获取与分析第80-82页
     ·距离向与方位向同震位移获取第82-83页
   ·巴姆同震3D 形变场解算与分析第83-89页
     ·Offsets 法第84-87页
     ·干涉测量结合Offset‐tracking 法第87-88页
     ·3D 解算结果对比与分析第88-89页
   ·3D 形变场三维显示与特征分析第89-93页
     ·3D 形变场特征分析第89-90页
     ·3D 形变场三维显示第90-93页
   ·巴姆地震破裂模式与解释第93页
   ·小结第93-95页
6. 基于GPS 测量LOS 向投影模型验证汶川同震形变场第95-113页
   ·汶川地震概况第95-96页
   ·汶川地震同震形变场获取第96-98页
   ·GPS 形变测量LOS 向投影模型第98-99页
   ·同震形变场精度评价第99-100页
   ·误差分析与校正第100-108页
     ·误差分析第100页
     ·线性回归校正第100-108页
   ·同震形变场特征分析第108-110页
     ·同震形变场基本特征分析第108-109页
     ·形变剖面分析第109-110页
   ·汶川地震同震形变场破裂模式及地质解释第110-111页
   ·小结第111-113页
7. 四种模型的优劣势与适用性分析第113-118页
   ·优劣势分析第113-115页
   ·适用性分析第115-118页
8.结论第118-124页
   ·本文特色的主要研究成果第118-123页
   ·存在问题与今后工作设计第123-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系统研发及应用--以唐山市高新区为例
下一篇:交往异化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