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和核基因微卫星标记的杂色山雀遗传多样性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0-25页 |
| ·杂色山雀的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遗传多样性 | 第13-19页 |
| ·遗传多样性及意义 | 第13-14页 |
| ·遗传多样性的表现形式 | 第14页 |
|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第14-19页 |
| ·线粒体标记 | 第19-20页 |
| ·核基因微卫星标记 | 第20-23页 |
|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3-25页 |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5-37页 |
| ·实验材料 | 第25-29页 |
| ·样本采集 | 第25-26页 |
| ·试剂和仪器 | 第26-28页 |
| ·常用溶液配制 | 第28-29页 |
| ·实验方法 | 第29-37页 |
| ·杂色山雀全基因组的获得 | 第29-30页 |
| ·线粒体控制区分析遗传多样性方法 | 第30-31页 |
| ·核基因微卫星位点分析遗传多样性方法 | 第31-37页 |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7-49页 |
| ·基因组提取结果 | 第37页 |
| ·线粒体控制区结果与分析 | 第37-43页 |
| ·线粒体DNA 控制区扩增结果 | 第37-38页 |
| ·测序结果 | 第38页 |
| ·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 | 第38-43页 |
| ·核基因微卫星结果与分析 | 第43-49页 |
| ·微卫星位点PCR 扩增结果 | 第43-44页 |
| ·微卫星(9 对)荧光引物及反应条件 | 第44-45页 |
| ·基因分型结果 | 第45-46页 |
| ·遗传多样性结果 | 第46-49页 |
| 第4章 讨论 | 第49-54页 |
| ·线粒体控制区 | 第49-50页 |
| ·碱基组成 | 第49页 |
| ·遗传多样性 | 第49-50页 |
| ·中性检验及错配分布 | 第50页 |
| ·小结 | 第50页 |
| ·核基因微卫星 | 第50-52页 |
| ·遗传多样性 | 第50-51页 |
| ·Hard-Weinberg 平衡 | 第51-52页 |
| ·瓶颈效应 | 第52页 |
| ·小结 | 第52页 |
| ·三种遗传标记综合分析 | 第52-54页 |
| 第5章 结论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