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绪论 | 第12-36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2-14页 |
二 学术史回顾 | 第14-31页 |
三 基本思路与论文框架 | 第31-36页 |
第一章 浙江海洋渔业生产 | 第36-72页 |
第一节 浙江海洋渔业环境 | 第37-48页 |
一、 渔业区域 | 第37-42页 |
二、 渔业资源 | 第42-48页 |
第二节 生产工具与渔民 | 第48-61页 |
一、 渔船 | 第48-54页 |
二、 渔具 | 第54-57页 |
三、 渔民 | 第57-61页 |
第三节 浙江海洋渔业经济活动 | 第61-69页 |
一、 浙江海洋渔业生产与加工 | 第61-65页 |
二、 浙江海洋渔业的销售与消费 | 第65-69页 |
小结 | 第69-72页 |
第二章 明清浙江海洋渔业制度 | 第72-136页 |
第一节 以渔民为中心的渔业制度 | 第73-94页 |
一、 渔民保甲制度 | 第74-81页 |
二、 渔兵制度 | 第81-87页 |
三、 海岛开发 | 第87-94页 |
第二节 以渔船为中心的渔业制度 | 第94-112页 |
一、 船只制造制度 | 第95-99页 |
二、 出入口制度 | 第99-108页 |
三、 违禁品制度 | 第108-112页 |
第三节 以捕鱼区域为中心的渔业制度 | 第112-133页 |
一、 渔禁制度 | 第112-118页 |
二、 捕鱼区域制度 | 第118-126页 |
三、 渔船执照 | 第126-133页 |
小结 | 第133-136页 |
第三章 浙江海洋渔业制度的演变 | 第136-193页 |
第一节 渔业制度演变的路径分析 | 第136-142页 |
一、 以渔民为中心的渔业制度路径分析 | 第136-138页 |
二、 以渔船为中心的渔业制度路径分析 | 第138-140页 |
三、 以捕鱼区域为中心的渔业制度路径的分析 | 第140-141页 |
四、 明清浙江海洋渔业制度路径分析 | 第141-142页 |
第二节 明清浙江海洋渔业制度的演化 | 第142-183页 |
一、 从非正式制度到正式制度的转变——政府对沿海居民的全面干预(1378-1468) | 第143-149页 |
二、 从附属到独立——系统化海洋渔业制度的发轫(1518-1608) | 第149-154页 |
三、 来自海洋的挑战——国家海洋渔业制度的非正常化(1628-1698) | 第154-167页 |
四、 渔业制度的务实——国家海洋渔业经济建设的开放心态(1698-1788) | 第167-176页 |
五、 岛屿开放与海洋威胁——海洋渔业安全制度的强化(1788-1858) | 第176-183页 |
第三节 影响海洋渔业制度变化的因素 | 第183-190页 |
一、 浙江沿海气候的变化 | 第184-186页 |
二、 沿海腹地经济的波动 | 第186-188页 |
三、 国家海洋政策的起伏 | 第188-190页 |
小结 | 第190-193页 |
第四章 制度建设与渔业发展 | 第193-224页 |
第一节 浙江渔民组织的初级形态——渔帮 | 第193-200页 |
一、 渔帮的组织形态 | 第195-197页 |
二、 渔帮的分布区域与渔业生产 | 第197-199页 |
三、 渔帮的作用 | 第199-200页 |
第二节 浙江渔民组织的高级形态——渔业公所 | 第200-212页 |
一、 渔业公所的成立与分布 | 第201-206页 |
二、 渔业公所的职能与运转 | 第206-212页 |
第三节 半官方的渔业组织——渔团 | 第212-221页 |
一、 渔团的建设 | 第212-217页 |
二、 渔团的职能和作用 | 第217-221页 |
小结 | 第221-224页 |
结语 | 第224-228页 |
一、 浙江海洋渔业制度是集人、船、区域一身的整体规范 | 第224-225页 |
二、 浙江海洋渔业制度的出台和实施受环境变迁、经济发展、政治起伏及军事冲突等 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 第225-226页 |
三、 浙江海洋渔业制度的变化对浙江海洋渔业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 第226-228页 |
附录 | 第228-271页 |
附录一 晚清浙江沿海岛屿居民数量统计表 | 第228-232页 |
附录二 明清浙江海洋渔业制度大事记(1368-1912) | 第232-267页 |
附录三 清代和民国时期浙江沿海各帮渔业公所列表 | 第267-271页 |
参考文献 | 第271-285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第285-286页 |
后记 | 第286-2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