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理学论文

托氟啶纳米混悬剂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21页
Abstract第21-25页
符号说明第25-26页
前言第26-33页
第一部分 托氟啶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和体外稳定性研究第33-59页
 一、实验材料第33-34页
  1 试剂与药品第33页
  2 仪器第33页
  3 动物第33-34页
 二、实验方法第34-39页
  1 托氟啶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第34-35页
   ·检测波长的确定第34页
   ·色谱条件第34页
   ·标准曲线的制备第34页
   ·最低检测限和最低定量限第34-35页
   ·精密度第35页
   ·方法回收率第35页
   ·加样回收率第35页
  2 氟尿嘧啶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第35-36页
   ·检测波长的确定第35页
   ·色谱条件第35-36页
   ·标准曲线的制备第36页
   ·最低检测限和最低定量限第36页
   ·精密度第36页
   ·方法回收率第36页
  3 托氟啶在PBS(0.05 mol/L,pH=7.4)、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的稳定性第36-37页
   ·托氟啶在不同介质中标准曲线的制备第37页
   ·托氟啶在不同介质中的回收率第37页
   ·托氟啶在不同介质中的稳定性第37页
  4 托氟啶在血浆中的稳定性第37-39页
   ·血浆样品处理方法第37-38页
   ·色谱条件第38页
   ·最低检测限和最低定量限第38页
   ·标准曲线的制备第38页
   ·精密度第38页
   ·血浆提取回收率第38-39页
   ·血浆方法回收率第39页
   ·托氟啶在血浆中的稳定性第39页
 三、实验结果第39-57页
  1 托氟啶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第39-44页
   ·检测波长的确定第39-40页
   ·色谱条件第40页
   ·标准曲线的制备第40-41页
   ·最低检测量和最低定量限第41页
   ·精密度第41-42页
   ·方法回收率第42-43页
   ·加样回收率第43-44页
  2 氟尿嘧啶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第44-48页
   ·检测波长的确定第44-45页
   ·色谱条件第45页
   ·标准曲线的制备第45-46页
   ·最低检测量和最低定量限第46页
   ·精密度第46-47页
   ·方法回收率第47-48页
  3 托氟啶在PBS(0.05 mol/L,pH=7.4)、人工胃液、人工肠液中的稳定性第48-52页
   ·托氟啶在不同介质中标准曲线的制备第48-50页
   ·托氟啶在不同介质中的回收率第50-51页
   ·托氟啶在不同介质中的稳定性研究第51-52页
  4 托氟啶在空白血浆中的稳定性第52-57页
   ·色谱条件第52-53页
   ·最低检测限和最低定量限第53页
   ·标准曲线的制备第53-55页
   ·精密度第55页
   ·大鼠血浆提取回收率第55页
   ·大鼠血浆方法回收率第55-56页
   ·托氟啶在空白血浆中的稳定性第56-57页
 四、讨论第57-58页
 五、结论第58-59页
第二部分 托氟啶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体外评价第59-76页
 一、实验材料第59-60页
  1 试剂与药品第59页
  2 仪器第59-60页
  3 动物第60页
 二、实验方法第60-65页
  1 制备方法的选择第60页
  2 托氟啶纳米混悬剂的制备第60-61页
  3 纳米混悬剂的形态、粒径和表面电位的测定第61页
   ·外观形态观察第61页
   ·粒径及粒度分布测定第61页
   ·Zeta电位的测定第61页
  4 载药量的测定第61页
  5 pH值的测定第61-62页
  6 处方筛选第62页
   ·表面活性剂的种类第62页
   ·药物浓度和药脂比的确定第62页
  7 工艺优化第62页
  8 重现性考察第62页
  9 托氟啶纳米混悬剂冻干制剂的研究第62-63页
   ·冻干制剂的制备第62-63页
   ·冻干制剂的形态观察第63页
   ·冻干制剂粒径及Zeta电位的测定第63页
   ·冻干制剂的重现性考察第63页
  10 托氟啶纳米混悬剂的体外释放研究第63页
  11 托氟啶纳米混悬剂初步稳定性考察第63-64页
   ·室温放置稳定性第63-64页
   ·影响因素试验第64页
   ·三个月放置稳定性第64页
  12 细胞毒性研究第64-65页
   ·小鼠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S9)的制备第64-65页
   ·细胞毒性试验第65页
 三、实验结果第65-74页
  1 处方筛选第65-66页
   ·表面活性剂种类的选择第65-66页
   ·药物浓度和药脂比的确定第66页
  2 工艺优化第66-67页
  3 重现性考察结果第67页
  4 托氟啶纳米混悬剂冻干前后的形态、粒径和Zeta电位测定第67-69页
  5 冻干制剂重现性考察结果第69页
  6 托氟啶纳米混悬剂体外释放第69-71页
  7 托氟啶纳米混悬剂的初步稳定性第71-73页
   ·室温放置稳定性第71-72页
   ·影响因素试验第72页
   ·三个月放置稳定性第72-73页
  8 细胞毒性研究第73-74页
 四、讨论第74-75页
 五、结论第75-76页
第三部分 托氟啶纳米混悬剂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研究第76-108页
 一、实验材料第76-77页
  1 试剂与药品第76页
  2 仪器第76-77页
  3 细胞与动物第77页
 二、实验方法第77-82页
  1 药效学研究第77-78页
   ·小鼠移植性肿瘤模型的建立第77页
   ·药效学试验第77-78页
  2 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第78页
   ·试验方法第78页
   ·药物浓度测定第78页
   ·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第78页
  3 小鼠血浆和各组织器官中托氟啶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第78-79页
   ·血浆和组织样品处理第78页
   ·色谱条件第78页
   ·最低检测限和最低定量限第78-79页
   ·标准曲线的制备第79页
   ·精密度第79页
   ·提取回收率第79页
   ·方法回收率第79页
  4 小鼠血浆和各组织器官中氟尿嘧啶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第79-81页
   ·血浆和组织样品处理第79-80页
   ·色谱条件第80页
   ·最低检测限和最低定量限第80页
   ·标准曲线的制备第80页
   ·精密度第80页
   ·提取回收率第80页
   ·方法回收率第80-81页
  5 小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第81页
   ·试验方法第81页
   ·药物浓度测定第81页
   ·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第81页
  6 小鼠体内组织分布研究第81-82页
   ·试验方法第81页
   ·药物浓度测定第81-82页
   ·靶向性评价第82页
 三、实验结果第82-105页
  1 药效学研究第82-84页
  2 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第84-86页
   ·血药浓度测定结果第84-85页
   ·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第85-86页
  3 小鼠血浆和各组织器官中托氟啶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第86-92页
   ·色谱条件第86-87页
   ·最低检测限和最低定量限第87-88页
   ·标准曲线的制备第88页
   ·精密度第88-89页
   ·提取回收率第89-91页
   ·方法回收率第91-92页
  4 小鼠血浆和各组织器官中氟尿嘧啶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第92-98页
   ·色谱条件第92-93页
   ·最低检测限和最低定量限第93页
   ·标准曲线的制备第93-94页
   ·精密度第94-95页
   ·提取回收率第95-96页
   ·方法回收率第96-98页
  5 小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第98-100页
   ·药物浓度测定第98-99页
   ·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第99-100页
  6 小鼠体内组织分布研究第100-105页
   ·小鼠体内组织分布结果第100-103页
   ·小鼠体内靶向性评价第103-105页
 四、讨论第105-107页
 五、结论第107-108页
总结与展望第108-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17页
致谢第117-11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8-119页
综述第119-129页
 参考文献第126-129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主题活动视角的生活道德教育研究--以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实验小学为个案
下一篇:刺参岩藻多糖对PC12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