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前言 | 第10-12页 |
·选题依据 | 第10-12页 |
·学生体质下降引起学校体育的反思 | 第10-11页 |
·时代要求学校体育一体化 | 第11页 |
·大课程观下的学校体育 | 第11-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构成学校体育的要素及关系 | 第12-13页 |
·“一体化”内涵 | 第13页 |
·学校体育各要素“一体化”内涵 | 第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大课程观的发展概述与内涵 | 第18-20页 |
·终身体育理论 | 第20-21页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1页 |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文献资料法 | 第21页 |
·系统分析方法 | 第21页 |
·逻辑分析法 | 第21页 |
4. 学校体育各组成要素现状分析 | 第21-33页 |
·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 第21-26页 |
·体育教学特征分析 | 第21-23页 |
·体育教学影响因素分析 | 第23-26页 |
·课余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现状分析 | 第26-30页 |
·课余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特征分析 | 第26-28页 |
·课余运动训练影响因素分析 | 第28-30页 |
·课余运动竞赛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页 |
·早操和大课间活动现状分析 | 第30-33页 |
·早操和大课间活动特征分析 | 第30-31页 |
·早操及大课间活动影响因素分析 | 第31-33页 |
5. 大课程观对促进学校体育各组成要素一体化的启示 | 第33-41页 |
·大课程观对体育教师职能转变的启示 | 第33-34页 |
·体育教师应加强对《课程标准》的理解,适应角色变化 | 第33页 |
·体育教师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应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 | 第33-34页 |
·大课程观对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启示 | 第34-36页 |
·建立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 | 第34-35页 |
·贴近生活和社会,构建以生活和社会为基础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 | 第35-36页 |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 第36页 |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健康教育的力度,普及健康知识 | 第36-37页 |
·大课程观对促进学校体育各要素一体化的启示 | 第37-41页 |
·改革和完善体育课教学模式,加速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 第37-38页 |
·构建新型的课内外一体化学校体育教学模式 | 第38-41页 |
6. 结论 | 第41-42页 |
注释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