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一. 赵树理乡村叙事的源起 | 第10-13页 |
二. 关于赵树理的评价及本文选题的意义和方法 | 第13-17页 |
第一章 农民/外来者:乡村内部叙事视点的采用 | 第17-26页 |
第一节 农民:穿针引线的“带路人” | 第17-21页 |
第二节 外来者:淡化叙事与强势力量的错位 | 第21-26页 |
第二章 可说性文学:传统化叙事中的现代思考 | 第26-42页 |
第一节 “说/听”式的文学语言 | 第26-34页 |
1. 人物语言和叙事话语的可说性契合 | 第27-30页 |
2. 诉诸听觉的转述语:直接引语 | 第30-34页 |
第二节 缓/急交错的连贯叙事 | 第34-42页 |
1. 连贯叙事中的现代进化观 | 第34-38页 |
2. 叙事节奏缓急中的问题观 | 第38-42页 |
第三章 底层解放观:乡村叙事的融合与超越 | 第42-54页 |
第一节 传统与现代:双重叙事中的超越 | 第42-46页 |
第二节 赵树理文学叙事的缓释功能 | 第46-50页 |
第三节 底层解放观:自在乡村叙事的形成 | 第50-54页 |
结语:赵树理乡村叙事的命运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7页 |
后记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