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导论 | 第12-22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二、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三、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四、 本文的基本框架 | 第20页 |
五、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0-22页 |
第一章 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世” | 第22-50页 |
一、 我国计划经济的产生 | 第22-30页 |
(一) 新中国成立的背景 | 第23-28页 |
(二) 实行新民主主义 | 第28-29页 |
(三) 向计划经济体制过渡 | 第29-30页 |
二、 计划经济的基本特征 | 第30-37页 |
(一) 以过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营)经济为基础 | 第31页 |
(二) 经济从属于政治,企业成为政府的附属 | 第31-32页 |
(三) 排斥市场,计划成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 第32-34页 |
(四) 强制增长 | 第34-35页 |
(五) 名义上的按劳分配与实际上的平均分配 | 第35-36页 |
(六) 短缺经济 | 第36页 |
(七) 封闭体制与自我孤立倾向 | 第36-37页 |
三、 计划经济体制框架内的改革 | 第37-39页 |
四、 对计划经济体制的评价 | 第39-50页 |
(一) 对计划经济体制基本性质的判断 | 第39-46页 |
(二) 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成绩 | 第46-47页 |
(三) 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总体评价 | 第47-50页 |
第二章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立 | 第50-82页 |
一、 对计划经济的改革势在必行 | 第50-54页 |
(一) “文革”加剧了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 | 第50-52页 |
(二) “文革”加剧了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 | 第52页 |
(三) “文革”加剧了对“经典体制”的信仰危机 | 第52-54页 |
二、 逐渐明晰的改革之路 | 第54-65页 |
(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历史转折 | 第54-55页 |
(二) 从微观经济主体入手的市场化改革 | 第55-58页 |
(三) 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改革 | 第58-61页 |
(四) 价格管理体制的市场化改革 | 第61-64页 |
(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确立 | 第64-65页 |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 第65-68页 |
(一)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 | 第65页 |
(二) 政经分开,政企分开 | 第65-66页 |
(三) 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基础性作用 | 第66页 |
(四)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第66-67页 |
(五) 走出短缺 | 第67页 |
(六) 全面开放,不断改革 | 第67-68页 |
四、 对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评价 | 第68-82页 |
(一) 对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性质的判断 | 第68-76页 |
(二)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足 | 第76-79页 |
(三) 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评价 | 第79-82页 |
第三章 理论反思——相关理论问题的提出和探索 | 第82-109页 |
一、 什么是“社会主义” | 第82-92页 |
(一) “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发展 | 第82-84页 |
(二) “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 | 第84-89页 |
(三)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第89-92页 |
二、 “市场经济”是什么 | 第92-101页 |
(一) “市场经济”的起源与发展 | 第92-95页 |
(二) 深入认识“市场经济” | 第95-99页 |
(三) “市场经济”的悖论 | 第99-101页 |
三、 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第101-109页 |
(一)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为什么能够结合 | 第101-104页 |
(二)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要实现怎么样的结合 | 第104-107页 |
(三)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点 | 第107-109页 |
第四章 科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 第109-124页 |
一、 科学发展观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思想 | 第109-113页 |
(一)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科学发展观最为重要的论题之一 | 第109-110页 |
(二) 科学发展观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意义 | 第110-113页 |
二、 践行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第113-124页 |
(一) 清除封建残余 | 第113-114页 |
(二) 革除计划经济遗留 | 第114-117页 |
(三)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第117-121页 |
(四) 克服市场经济固有缺陷 | 第121-12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24-134页 |
后记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