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有型犯罪的司法认定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页 |
一、持有型犯罪概述 | 第10-13页 |
(一) 持有的概念、持有的性质、持有型犯罪的概念 | 第10-12页 |
(二) 持有的行为形式 | 第12-13页 |
二、持有型犯罪的入罪原理 | 第13-18页 |
(一) 社会防卫、堵截犯罪的需要 | 第13-15页 |
(二) 持有具有相当的社会危害性 | 第15-18页 |
三、持有型犯罪的司法认定 | 第18-25页 |
(一) 持有型犯罪的客观方面的认定 | 第18-19页 |
1、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关系 | 第18页 |
2、持有行为的推定 | 第18-19页 |
(二) 持有型犯罪的主观方面的认定 | 第19-20页 |
1、持有是否必须具备主观要件 | 第19-20页 |
2、持有主观方面的内容 | 第20页 |
(三) 持有型犯罪的共犯身份的认定 | 第20-22页 |
(四) 持有型犯罪的罪数形态的认定 | 第22-25页 |
1、持有型犯罪与牵连犯 | 第22-23页 |
2、持有型犯罪与吸收犯 | 第23页 |
3、持有型犯罪与它罪的预备形态 | 第23-24页 |
4、持有型犯罪与其先前犯罪的事后不可罚状态 | 第24-25页 |
四、持有型犯罪的证明责任 | 第25-29页 |
(一) 证明责任的承担主体 | 第25-26页 |
(二) 关于严格责任 | 第26-29页 |
1、何谓严格责任? | 第26-27页 |
2、严格责任肯定论 | 第27页 |
3、严格责任否定论 | 第27-29页 |
结语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2页 |
后记 | 第32-33页 |